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田明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城鎮化。按照城鎮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城鎮化率達到30%左右的時候,城鎮化就進入加速階段,達到60%左右的時候大概率會進入平穩發展的中后期階段。我國城鎮化率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的26%左右提高到目前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年均提高了1.24個百分點,是城鎮化的加速發展階段。接下來無論是從一般規律來判斷,還是從未來基本實現城鎮化的遠景目標來看,我國城鎮化發展趨勢正處于由加速階段向平穩發展的中后期階段過渡,城鎮化率的提高速度勢必會下降。
伴隨著城鎮化發展階段的轉變,我國城鎮化戰略任務和戰略重點會隨之不斷調整。在城鎮化的加速階段,我國數以萬計的農村人口由農村轉向城鎮,由農業轉向非農產業,把潛在的人口紅利釋放出來,在解決農村人口就業和收入問題的同時,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化進程,促進了城市規模的壯大和城市經濟的繁榮。城鎮化不僅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動力之一,推動城鎮化快速發展也是各級政府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主動戰略選擇。然而,隨著城鎮化進入中后期階段,形勢和任務都有了變化。一方面,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大規模農村轉移人口無法高質量融入城市,農業轉移人口的生活保障和權益保障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在城鎮化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城市無序擴張、國土空間開發混亂、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住房價格上漲過快等問題,城鎮化的質量不夠高,基礎不穩定。因此,在兼顧發展效率的同時,更要注重城鎮化質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就成為“十四五”時期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必然要求。
早在2014年國家就出臺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規劃貫徹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強調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把優化城鎮化布局和形態、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等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該規劃經過幾輪試點的實施,在全國范圍內積累了豐厚的經驗。依據這些經驗以及對問題認識的深化,黨中央在城鎮化領域接連推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包括:三個“一億人”的戰略、推進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一體化、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培育和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加快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等。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框架不斷成型,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發展基礎不斷夯實,進程不斷推進,取得了重大進展。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舉措,“十四五”時期是關鍵期。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就是城鎮化要立足于人民群眾的福祉,要以提高居住、生活和工作在城鎮中的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為著眼點,推動城鎮化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按照《建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促進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發展不平衡,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省級層面和市級層面,行政等級高的中心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獲得的機會更多,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容易獲得公共資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中心城市對周邊中小城鎮的帶動不足。推動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需要在城市規劃、公共資源配置管理、城市合作發展等方面進行創新,讓更多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享受到現代化城市帶來的實惠和發展機遇。
二是提高城市的發展韌性和風險防控水平。要從考慮人的需求的角度去建設城市。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會到城鎮定居、就業和生活,城鎮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的主體場所。城市不僅要通過不斷發展,提供就業機會和穩定的收入,而且要不斷優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安全保障、提升應對危機的能力,從而不斷改善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群眾的幸福體驗和舒適體驗,降低各類風險的發生幾率。
三是解決好城市居民的住房問題。住房是影響居民生活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因素。因房價漲幅過快,房價高企,不僅把很多人排除在住房市場之外,并對已購房群體的購買力和其他產品的需求形成擠壓,極大地影響生活水平。解決住房問題,不僅要從需求側貫徹“房住不炒”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從供給側解決問題,購租并舉,提供多元化多層次住房選擇,逐步化解住房矛盾。
四是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從個體層面來看,農業轉移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居留越來越長期化和穩定化,家庭化流動趨勢明顯,這為推進市民化進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從政策層面來看,要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健全轉移支付和建設用地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的制度設計,激發各城市政府主動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問題的積極性。“十四五”期間,要推動已經長期居住和生活在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進一步融入城市,增強他們的歸屬感,使其完全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
五是發揮都市圈和縣城在新型城鎮化中的作用。城鎮化有兩種基本的模式,一是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為核心的集中式城鎮化,另一種是以中小城鎮發展為主體的分散式城鎮化。以大城市為核心來推動大都市圈的發展,是通過核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重要手段,可以從更廣的范圍內組織資源帶動區域城鎮化向更高層次邁進,達到區域協調發展的效果。縣城(包括縣級市城區)在分散式城鎮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一邊連接著大都市圈,一邊連接著廣大中小城鎮和鄉村地區,在城鎮化中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我國擁有2000多個縣和縣級市,相較于普通小城鎮,縣城設施相對完善、服務功能齊備,具有一定的服務帶動范圍,發展潛力巨大。增強縣城的功能,發揮縣城的作用,不僅有利于吸納和轉移人口,避免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癥狀的“大城市病”,而且有利于形成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局面。
《建議》為未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如何在未來發展中科學實施,如何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狀況加以落實,還需要各部門各地區進一步努力。首先,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意愿為根本。任何戰略舉措,由于具體條件和執行方式的差別,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效應,避免規劃實施中的問題,最根本的是要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其次,落實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科學準確理解中央的規劃建議,針對地方的具體問題加以落實。第三,以中央的規劃建議為指導要勇于創新和摸索,不斷增強城鎮化事業改革發展的內在動力,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動圖:孔鵬)
?
相關閱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全面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重大意義和亮點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創新為引領,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進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握趨勢,高質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民生建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打通國內經濟大循環,重在釋放內需潛力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破題“十四五”,以國內大市場促進大循環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智能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人民調解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五年規劃:“中國之治”的獨特優勢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升人民福祉水平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保障農民主體權益,夯實糧食安全之基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和前提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全面認識五年規劃和遠景目標的演變和內涵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實施“四個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兩種作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理解和把握“十四五”規劃的核心要義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高質量金融開放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開拓全球合作新局面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打造新型城鄉關系,實現高質量城鄉融合發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奮力推進新時代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感悟“四史”內涵與厚植“三愛”情懷相統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著力實體經濟需要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構建新發展格局 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國與世界互動中的新機遇、新挑戰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新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