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河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藺海鯤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充滿泥土氣息的田園里辛勤耕耘勞作,始終是有著幾千年悠久農業文明的中華民族最美麗動人的場景。人口基數大,決定了糧食安全是我們國家亙古不變的話題。古往今來,我們一直有“常平倉”以“利百姓”的思想,時刻將糧食安全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保障糧、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提升收儲調控能力。開展糧食節約行動。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近年來,雖然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是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與洪澇災害再次警醒我們糧食安全危機依然存在。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如何讓中國的耕地有人種、有人收、收成好、收入高,是我們站在新的歷史階段仍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理性看待我國糧食安全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曾在不同場合用“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一個永恒的課題”等鮮明論斷來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糧食安全事關國泰民安。“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只有持續夯實糧食安全之基,確保口糧絕對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會長期和諧穩定。正因為如此,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先后22次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改革、農業發展、農民增收作出了具體部署,推動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用世界上不到10%的耕地來養活世界上20%的人口,農業始終是我國發展最重要的根基,是最基本的民生。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敲響糧食安全警鐘。2020年4月,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研究報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口數量將激增至2.65億,約為2019年的兩倍。為應對疫情可能帶來的糧食產量下降、確保本國糧食供給,一些主要的糧食出口國將可能采取糧食出口限制措施。加之各國防疫措施不斷升級,國際糧食貿易和運輸受阻,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沖擊,給糧食進口依賴度較高的國家帶來不利影響。當前我國的糧食進口總量和占比依然較高,面臨的糧食安全問題形勢嚴峻。
綜合因素導致糧食危機加劇。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在疫情防控期間經受住了嚴峻考驗,但仍面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雙重挑戰。今年5月以來,我國廣西、貴州、廣東等省份發生了嚴重洪澇災害,今年7月,云南多地又發生了蝗災,對我國糧食生產產生了嚴重破壞。同時,我國當前存在的餐飲浪費問題也急需整治。據報道,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珍惜每一粒糧食,是我國公民人人應有的品德。
二、夯實糧食生產的物質根基
巨大的糧食消費量要求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耕地來種植糧食,充分發揮寶貴的耕地資源價值,滿足中國人的糧食需求。
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近年來,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由于務農收益低,大量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務農勞動力減少、人均年齡上升,部分地方甚至出現了耕地撂荒的現象。此外,還有一些地區盲目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在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地力下降、土壤板結、土地沙化鹽堿化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一方面,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基本農田提升為永久保護農田,下大氣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另一方面,要調和中央和地方之間存在的用地矛盾。中央政府以保障糧食安全為主要目的堅決保護耕地,但地方政府收入依賴土地財政,通過耕地轉化為建設用地而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地方政府需要通過相關政策支持緩解經濟壓力。
為農民安心種地提供利益保障。民不賤農,則國安不殆。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農民是受益者,更是強大的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強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讓農民在種地中嘗到甜頭,農民才會安心種地,樂于務農。保障農民的權益,核心是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其中包括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農村其他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民的參與,也要優先保障農民的收益。這些權益是法律賦予農民的權益,也是農民收益的重要保障。
三、雙管齊下實現糧食增產提質
要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實現糧食增產提質,讓農民千方百計種好耕地,一靠科技進步推動,二靠政策引導支持。
提高科技水平,實現糧食生產的現代化。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能有力推進糧食增產增收。這就要求持續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加大科研攻關力度,不斷培育優良品種,全力推廣耕作技術、灌溉技術、保溫保土保水保肥技術等現代化農業技術,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用科技進步帶動糧食增收。
落實政策支持,促進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支持糧食生產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核心之一在于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加大耕地地力恢復與生態保護,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吸引更多勞動力投入到糧食生產全過程,避免單純追求短期經濟效益,并加大耕地地力恢復與生態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當前,許多地方農業生產仍然屬于傳統的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主要依靠手工勞動,人均糧食產量低。針對于此,要加大對農民的扶持力度,加快落實黨和國家關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和農業規模發展的政策。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保持土壤肥力,提高糧食作物播種、施肥、收割的效率,提升糧食產量。這既是世界農業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國農業的發展目標。
相關閱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全面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重大意義和亮點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創新為引領,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進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握趨勢,高質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民生建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打通國內經濟大循環,重在釋放內需潛力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破題“十四五”,以國內大市場促進大循環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智能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人民調解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五年規劃:“中國之治”的獨特優勢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升人民福祉水平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