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蔡宏波,北師大經管學院自貿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朱祎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稱規劃《建議》)于11月3日發布。規劃《建議》分為三大板塊十五個部分,共六十條,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我國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所面臨的發展環境和目標任務。“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肩負著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的重要使命,規劃《建議》對指導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至關重要。
規劃《建議》全面部署了我國未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重要舉措。其中“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三個新要求貫穿始終,即著眼于我國新發展階段,就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規劃《建議》強調要堅持以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利用創新驅動和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擴大內需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近年來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及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及區域一體化進程遭遇逆流,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沖擊,世界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雖然我國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生產生活秩序逐步回歸正軌,但國外疫情仍在反復,導致我國外部市場乏力,外需低迷。因此我國外向型出口企業自復工復產以來一直尋求出口轉內銷的有效途徑,從短期來看,擴大內需對應對國際經濟形勢和疫情的雙重沖擊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內需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當前實現雙循環格局面臨的主要矛盾就是內需不足,這既是導致“十三五”期間經濟下行壓力的主要原因,也是“十四五”期間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從長期來看,擴大內需仍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向。
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內需規模還擁有巨大潛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中指出,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居民消費優化升級同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相結合,蘊含巨大的增長空間。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居民擁有消費升級的強烈愿望和需要,如果能夠實現區域、城鄉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居民消費能力得以提升就能推動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
擴大內需要堅持以創新為核心,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議》指出,要堅定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一方面,應大力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當前我國產業發展呈現不均衡的特征,大量的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集中在傳統制造業領域,造成產能過剩、資源配置效率低下。但生物醫藥、精密儀器、高端芯片、核心零部件等高端制造業以及托幼、養老、家政、教育、醫療等精細化服務業則呈現出一片“藍海”,出現供不應求甚至空白的局面。中國工程院《中國制造業產業鏈安全評估》的研究顯示,中國制造業產業鏈60%左右是安全可控的,2類產業對外依賴度高,占比0.77%,8類產業對外依賴度極高,占比30.8%。因此,立足我國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需要深入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找準產業發展空白地帶,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創新商業發展模式,通過科技、產業、產品、服務創新創造新的需求增長點,真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應貫徹落實質量強國戰略,提高產品質量,打造品質過硬的國貨品牌。傳統需求政策的核心是要把蛋糕做大,把經濟總量做上去,現在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消費者卻開始大量涌向海外市場,通過B2B、B2C、C2C等方式大量購買海外產品,國內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出現了“國際漂移”。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消費者的質量意識及品牌意識不斷增強,優質的產品才更能刺激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在我國經濟邁向更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進程中,應該堅持質量和效率雙輪驅動,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標準、計量、專利等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倒逼企業通過改進產品質量以提升產品競爭力。
擴大內需要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等收入群體是消費的主要群體。目前,我國約有4億中等收入人口,絕對規模世界最大,要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重要戰略目標。一是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努力縮小貧富差距。需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確保勤勞者能夠致富,確保創造性勞動與復雜勞動能夠獲得應有的收益回報,同時抑制投機者與投機性收入,堅決打擊非法收入。還需要加強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督促企業落實對員工的基本“五險一金”的保障,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中等收入群體在住房、醫療、教育等必要支出方面的負擔,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推動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共同發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就要讓有潛力的低收入人群盡快步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規劃《建議》強調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自1999年,普通高校本專科院校已經開始擴大招生規模,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輸送了大量專業化、高素質人才,成為當前中等收入人群的主要群體。但與此同時,職業教育呈現衰落之勢,導致當前專業技術人才供不應求,就業難和用工荒兩種現象同時存在,而這背后反映的是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正是為這些潛在的技術人才提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大量機會。因此,應加快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提高職業教育水平,培養一大批具有專業素養和工匠精神的制造業高端人才,使更多普通勞動者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擴大內需要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推進建設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中指出,我國現有1881個縣市,農民到縣城買房子、向縣城集聚的現象很普遍,一方面,需要選擇一批條件好的縣城重點發展,加強政策引導,使之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新型城鎮化建設一方面能夠擴大基礎設施投資,通過政府投資拉動當地產業生產發展,為更多的農民工提供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收入,進而提升農民工群體的消費能力;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推動人口聚集,吸引大城市的商業綜合體及其他商業形式向城鎮下沉,刺激城鎮居民的消費欲望。因此,應加大對中小城鎮發展的支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借鑒江蘇、浙江等地城鎮化發展的先進經驗,有序推進中西部地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進交通、水利、通信、教育、醫療等公共基礎設施的更新建設,因地制宜地培育優勢產業,吸引當地人才返鄉創業,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不斷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完善我國內需體系。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當前應對疫情沖擊的需要,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打通國內經濟大循環,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地依托國內市場。擴大內需戰略并不是孤立實施的,而是要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質量強國戰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職業教育體系發展、新型城鎮化戰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統籌協調發展,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相關閱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全面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重大意義和亮點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創新為引領,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進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握趨勢,高質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民生建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