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求是特聘教授,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經濟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 石敏俊;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陳嶺楠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2005年在浙江安吉考察時指出,如果能夠把這些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可見,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是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關鍵。在十四五時期,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時代訴求。
漫畫/張建輝
一、什么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所謂生態產品,是指在不損害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生態系統為人類生產生活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務,包括產品供給服務(如提供食物和水)、生態調節服務(如控制洪水和疾病)、生態文化服務(如給人類帶來精神、娛樂和文化收益)以及生命支持服務(如維持地球生命生存環境的養分循環)。廣義的生態產品,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區域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所有產品和服務的總稱。生態產品價值則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從生態系統得到的各種惠益,包括生態系統向經濟社會系統輸入有用的物質和能量、接收和轉化來自經濟社會系統的廢棄物、以及直接向人類社會提供潔凈的空氣、水源等一系列產品與服務。總體而言,生態產品價值可以定義為區域生態系統為人類生產生活所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
所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要使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這樣一種潛在價值,以貨幣化的現實價值在市場上得到顯現和認可,也就是生態產品價值的顯性化。當前能夠在市場上顯現的生態產品價值一般是消費性直接使用價值,除此以外的生態產品價值——尤其是非使用價值,往往難以得到市場的識別和認可。因此,需要一定的機制設計,使得生態產品價值以現實價值的形式在市場上得到全面的顯現。
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構建長效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需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這是因為,生態產品交易是基于市場價值進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只有符合客觀經濟規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才能使得生態系統向人類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得到市場的認可,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價值,并進入經濟系統流轉。
在現實世界中,純天然、原生態的自然資本并不能實現消費者福利的改善,自然資本需要與相應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產品經營管理結合起來,才能收到改善消費者福利的效果。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往往以有形的人造資本與自然資本相結合,并在生態資產中累積,比如道路橋梁、生態步道等旅游基礎設施、住宿餐飲服務設施等。而生態產品經營管理能力往往取決于無形的人力資本水平。如果沒有人造資本的投入,純天然、原生態的自然資本單獨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對于消費者福利改善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必須有人造資本的投入,才能實現消費者福利的大幅度改善。此外,純天然、原生態的自然資本維護需要后天的人造資本投入,自然資本和人造資本之外需要依靠人力資本投入才能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因此,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是僅僅靠自然資本,而是需要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三種要素的有機結合,才能收到改善消費者福利的效果,使生態產品價值在市場上得到認可和接受。
弱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自然資本、人造資本和人力資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只要三類資本合計的資本存量維持在一定水平不減少,生態系統向人類社會提供服務的能力就不會降低。自然資本、人造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有機結合,可以使生態系統向人類社會提供服務的能力保持不變,又能促使生態系統向人類社會提供的服務得到市場的認可,使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價值。弱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政策啟示是,將潛在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價值,關鍵在于提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能力。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三者結合得越好,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能力越強,就越有利于將潛在的價值轉化為現實的價值。
因此,對于有條件利用市場機制,通過人造資本、人力資本與自然資本三者的有機結合來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地區來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頂層設計應當充分認識自然資本、人造資本、人力資本三種要素的有機結合對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性,高度重視人造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達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目的。
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需要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
然而,對于少數生態地位特殊的區域而言,“保護”的意義顯得更加重要。譬如,青海的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是生態系統最為敏感的地區,也是十分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考察青海時指出,“中華水塔”是國家的生命之源,保護好三江源,對中華民族發展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對于青海三江源此類生態脆弱又極其重要的區域,自然資本具有更高且更加獨特的價值,首要的功能定位是自然資本保護,而不是利用市場機制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在這種情況下,由于自然資本具有更高且更加獨特的價值,人造資本或人力資本難以對其進行替代,或者說,替代這類自然資本將付出難以估量的人力資本和人造資本代價。強可持續發展理論強調生態系統的保護,確保自然資本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因此,強可持續性理念更加適用于此類區域。
對于以生態安全為主體功能的區域而言,保護生態系統、維護生態功能,付出了額外的成本,還會因此喪失一部分的發展機會。這些機會成本或經濟損失,難以單純依靠市場機制進行合理的補償,此時就必須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建議》指出,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建立跨區域的生態補償機制,由生態保護受益的區域向實施生態保護的區域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償,將生態保護的外部價值轉化成為貨幣化的現實價值,同樣也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
與基于市場機制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同,基于政府調節作用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主要是通過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或跨區域的生態補償表現出來。通過轉移支付或跨區域生態補償,政府對以生態安全為主體功能的區域所付出的生態保護投入以及喪失發展機會所導致的經濟損失提供經濟補償。轉移支付或跨區域生態補償,實際上是一種收入再分配的機制,目的是保障實施生態保護的區域與從生態保護中獲益的區域之間的公平正義。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快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綜上可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既需要利用好市場機制,也需要發揮政府的調節作用,關鍵是要明晰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與生態系統功能“保護”之間的區別。對于有條件利用市場機制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地區來說,應當在弱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強調“轉化”的概念,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強化人造資本和人力資本投入,通過人造資本、人力資本與自然資本三者的有機結合,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對于具有獨特價值的生態系統功能、不適宜或難以進行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特殊區域,應當在強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強調“保護”的概念,建立轉移支付、跨區域生態補償等基于政府調節作用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
相關閱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全面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重大意義和亮點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創新為引領,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進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握趨勢,高質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民生建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打通國內經濟大循環,重在釋放內需潛力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破題“十四五”,以國內大市場促進大循環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智能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人民調解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五年規劃:“中國之治”的獨特優勢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升人民福祉水平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保障農民主體權益,夯實糧食安全之基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和前提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學全面認識五年規劃和遠景目標的演變和內涵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實施“四個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