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推廣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高啟杰,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博士生 趙曉園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全會再次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大量“三農”人才支撐。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農業生產經營人員31422萬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員占91.8%,高中或中專的占7.1%,大專及以上的僅占1.2%。人才匱乏、素質不高長期困擾“三農”工作的開展和鄉村社會的發展。因此,解決人才問題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保障農村長治久安、長遠發展的內在和必然的要求,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一項重要工作。
漫畫/張建輝
一、立足本地,鼓勵當地人才回流
鑒于農村學子“跳農門”的觀念、鄉村干部工作要求高但待遇低的現實境遇、農業產業規模小收入低的情況,加上城市發展機會多、收入來源廣、生活環境好,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優質勞動力不斷外流。吸引外來人才雖然有助于凝聚農村發展智慧、拓寬發展視野,但是一方面外來人才吸引力度仍有欠缺,另一方面本地人在環境氣候適應力、對家鄉的感情與投入程度、對當地文化習俗的了解與駕馭方面都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吸引當地人才回流可以加快鄉村建設的進程。首先,當地政府有關部門要從思想上提高人力資源開發的意識,建立一套完備的人才回歸制度,制定人才回流后的相關配套制度,解決人才回流后的后顧之憂;其次,要加強在村農民的主體意識,通過多種舉措轉變農民的職業觀念,提升其市場、科技意識,增進對現代化農業的了解,激發農民提升自身素質的意愿;再次,還要因地制宜地開展鄉村產業發展規劃,保障就業,做好人力資源規劃工作,制定當地人力資源獲取、利用、保持、開發的策略,對所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做出精準預測,確保鄉村發展過程中充足的人力資源供給。
二、加強人才引進,為鄉村人才隊伍注入活力
解決農村人才供求矛盾,既要著力開發農村現有的人力資源,還要破除城鄉之間不平等的制度障礙,吸引人力資源向農村流動。鑒于城鄉差距較大,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鄉村的建設,制定了很多幫扶政策,鼓勵人才服務鄉村建設,但多數都有服務期限限制的,最后很少有人愿意繼續留在農村。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和人才激勵機制,將人才留在農村。首先要建立鄉村人才獎勵機制,對返鄉創業予以政策上的便利、經濟上的幫扶,對高校大學生返鄉工作在勞動薪酬的基礎上予以一定的政策性補助,從而吸引人才;其次要提高人才待遇,給予其不低于勞動力市場平均薪資的報酬,并制定一套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績效考核方案,獎勵和留住人才;最后要制定相應的人才晉升制度,給有能力、有作為的人才一定的晉升空間,提高鄉村人才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加強人才培養培訓,提升人才隊伍素質
將人才留住后要加快其培育,為更好服務農村打下良好基礎。根據不同的需求,人才可以分為不同類型,從事不同類型職業的新農人對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需求不盡相同,且其職業教育與培訓目標、受教育程度都有所差異,除此之外,每個人能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時間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對不同類型的鄉村人才進行分類管理可以提高培養效能。一方面,從教育與培訓的供給側來看,在措施的選擇上需要分區域、分民族、分階段、分對象進行,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充分考慮新農人在成長背景、從業經歷、學習基礎、年齡階段、認知特點、發展愿景等方面的差異。另一方面,從鄉村人才教育與培訓的需求側來看,要加快建設相關信息數據庫,讓人才可以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或創業方向,精準對接適合自己接受的教育與培訓的內容、機構、方式等信息。
四、優化創業就業配套環境,改善鄉村人才的工作與生活條件
經過多年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已經有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較之工業和城市,農業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對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夠。比如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不均衡,讓農村人才有后顧之憂,難以全身心地將自己的才能投入到農業農村工作中去。基于此,首先要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就業、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其次要強化公共服務,加快推進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并完善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三是著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加強對優秀人才的宣傳表彰;四是利用好信貸、保險、稅收等政策工具,鼓勵、引導和動員企業、個人、社會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對農村實用型人才工作的投入;五是加大落實國家扶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有關的政策扶持力度,落實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財政支持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擔保服務,建設生產型、經營型和服務型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平臺。
相關閱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全面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重大意義和亮點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創新為引領,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進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握趨勢,高質量完成地方“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民生建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打通國內經濟大循環,重在釋放內需潛力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破題“十四五”,以國內大市場促進大循環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智能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人民調解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的作用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五年規劃:“中國之治”的獨特優勢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升人民福祉水平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保障農民主體權益,夯實糧食安全之基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