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
【本課主題】
三大舉措助力復興鄉村文明
【主講嘉賓】
張孝德,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青海省工程咨詢中心專家委員會高級顧問,擔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經濟顧問。主要從事宏觀經濟與區域經濟、生態文明與生態經濟研究。國內最早研究生態文明的學者之一,跟蹤研究生態文明與生態經濟研究20多年。主持完成了有關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課題20多項。撰寫的關于三江源保護的調研報告,受國家領導人批示。
【觀點摘編】
我們的鄉村文明,鄉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第一,要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的戰略定位,將其上升到鄉村文明建設的高度。如果說新農村建設是鄉村發展的1.0版,那么美麗鄉村建設就是鄉村文明建設的2.0版,在“十三五”提出綠色發展背景下鄉村建設應該上升3.0版,上升為鄉村生態文明的建設。在鄉村搞生態文明比在城市搞生態文明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從這個角度講,生態文明時代我們面臨著第三次農村包圍城市,以農村為基點發展生態文明,讓環境變成自然資本、讓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讓鄉村成為新能源鄉村,零排放鄉村。在此過程中不要以城市的思維來治理鄉村環境,而是要以東方智慧加現代科技,構建鄉村生活與生產、農牧業與手工業、動物與植物等復合循環體系。只有這樣,生態文明才會從鄉村啟航。
第二,開展鄉村大教育,通過鄉村傳統文化推動鄉村的自我突破。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以鄉村文化的核心——德孝文化入手。鄉村今天面臨許多問題,在治理過程中將德孝文化引入鄉村會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此外,我們還需要恢復對天地自然的敬畏。敬畏天地在我國幾乎是一種信仰。在古代鄉村,你到了任何一家中堂,一進門一定會看到五個字,天地君親師,那就是信仰尊敬的對象。這不是因為迷信,而是因為在過去,天地是人們的衣食父母,是智慧來源,敬畏天地是提倡對自然的尊重。因此在生態文明時代,我們需要復興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要做到以上兩點,就必須要大力推廣教育。在教育方面,我們也需要從過去汲取經驗。今天的教育理念將教育鎖定在教室,交給老師。其實在中國古代的鄉村,天地、社會都是老師,所有的禮樂也都有教化的功能,可見中國古代教育是立體教育。今天,我們需要將這種立體的大教育思維導入鄉村教育體系,這對鄉村復興大有裨益。
第三,鄉村文明建設需要組織創新,不能簡單的把城市的組織模式移植到鄉村。城市是一個生人社會,鄉村是熟人社會,鄉村需要一種適應熟人社會的新組織模式,并在此過程中給鄉村足夠的自主權。大事政府管,小事村組辦,私事自己做。此外,還要考慮到現有合作社模式的不足,建立突破合作社局限性的綜合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