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
【本課主題】
偉大復興的文化指南——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的鮮明主題
【主講嘉賓】
梅敬忠,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文字實錄】
文化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我們的目標是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變與不變中秉持政治定力和理論定力,一如既往地強調文化的重要性,而且為我們繪就了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
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三部份題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在十四條以“堅持”二字打頭的基本方略中,第七個“堅持”即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此乃文化之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要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報告的第七部分,是文化建設主題內容。分別以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五大方面為要點,展開論述,直切主題,彰顯創造,注重實績。這實屬“吾道一以貫之”、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務實壯舉,也是使全黨全國人民有所依歸的推進民族復興大業的文化指南。
對什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報告用三個“于”,作出了新的定位,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段話語,精辟緊湊,尤其是關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體性說明,避免了割裂理解,片面解讀。可以說是釋疑解惑,正本清源,涵義深邃。
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呢?報告強調,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二為”“雙百方針”方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雙創”方針,不斷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值得特別說明的是,報告中有一段話語,涵義深遠,“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這是對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的重申和深化。原先《決定》的文本是:“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兩相對比,傳承有序,雖文字順序有變,但表述一以貫之,其中深意,值得深入解讀。報告明確宣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這里連用文化使命、文化創造、文化進步三個命題,這是對此前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文化強國等文化命題的重大補充。這些標示性語詞,已經成為當今政治話語體系中的新亮點。這也是一種內在的邏輯發展進程,是黨在文化問題認識上的飛躍。值得我們深入領會其涵意,把握其真諦。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崇高的使命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本身即是一種文明思維的成果。中華文化作為一種文明的典范和典范的文明,它的復興,正是題中應有之義。十九大報告通篇灌注著文明思維的氣息。文明思維與天下情懷,體現在報告各個章節的邏輯敘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