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
【本課主題】
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就
【主講嘉賓】
陳啟清,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宏觀室主任。近年來先后講授“國際金融危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中國金融改革”、“現代金融理論創新與金融體制改革”等多個講題。
【文字實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對經濟發展新階段做出科學判斷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績。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增速進入下行通道,經濟增速從10%以上一路下行至2016年的6.7%。但自2015年第一季度以來,經濟連續11個季度運行在6.7-7%的區間,經濟增長在連續下行后開始趨穩,實現了經濟從高速向中高速的調整。尤其是今年以來,經濟增速穩中有升,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比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從全球來看,這樣的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2013-2016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7.2%,明顯高于世界同期2.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發展中經濟體4.0%的平均水平。難能可貴的是,在10萬億美元這樣一個規模上,中國經濟增速仍然保持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這對于很多國家是難以想象的,人類在此之前也從沒在這樣規模上實現如此高的增速。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需求結構出現新變化,消費推動力增強。2016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高達64.6%,成為最主要的動力。今年前三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5%,比上年同期上升2.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優化。2013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1.6%,比第二產業高出11.8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進一步提高到52.9%。城鄉結構優化,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城鄉關系更趨協調。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由2009年的3.33縮小至2016年的2.72。區域結構優化,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人均GDP倍差從2010年的1.77倍下降為2015年的1.66倍,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人均GDP倍差從2010年的2.19倍下降為2015年的1.91倍。這些結構性的變化是我們過去多少年想實現而沒有實現的,想干而沒有干成的。
動力轉換加快推進。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加大。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0年的50.9%增加到2016年的56.2%。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1年的9.1%逐步增加到2016年的12.4%。而資本、要素投入的貢獻在減小,資本形成總額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從2010年的66.3%下降至2016年的42.6%,今年前三季度進一步下降為32.8%。
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改善。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實際增長7.4%,高于GDP增速。經濟增長的就業效應增強,居民就業需求得到保障。2005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新增就業大概是80萬人,現在每增長1個百分點所創造的就業機會提高到180萬人。2013-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連續四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2016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2%,為多年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