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
【本課主題】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主講嘉賓】
王道勇,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
【文字實錄】
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工程,是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是黨中央對全體人民的堅定承諾。按照國際扶貧標準,1978年以來我國累計減貧7億人,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脫貧人數超過世界人口大國美、俄、日、德4國人口的總和。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最近30多年來,中國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戰取得輝煌成就。5年脫貧6000多萬,發生率10.2%下降到4%以下。但現在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截至2017年8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有4000多萬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他們的基本生活雖然已經無憂,但是卻缺乏最為重要的發展能力。黨的十九大指出,未來三年是脫貧攻堅的沖刺期,最后一戰一定要打好。如何打好這一攻堅戰,我想根據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內容著重講兩點。
第一,進一步明確脫貧攻堅的重點:脫真貧。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脫貧攻堅體制。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也就是要發揮好“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全部優勢,避免其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任務。越往后難度越大。因為現在亟需脫貧的對象,大都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都是需要下大力解決的“硬骨頭”。要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
第二,進一步明確脫貧攻堅的目標:真脫貧。真脫貧重點是要解決要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問題及相關的脫貧后返貧問題等,也就是說不僅要完善“輸血”機制,還要形成“造血”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思想,幫助低收入群體不僅能夠生存下去,而且還有發展機會,就是輸血機制和造血機制的有機結合。在基本生存方面,過去五年甚至過去十幾年我們黨做的主要是建設好“兜底式”的社會安全網。“應保盡保”;近年來持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連續13年上調企業職工退休金標準,等等,這些都是“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但是應當指出的是,這種基礎性托底舉措只是真脫貧的必要條件之一,因為它只能保證生存,但解決不了發展問題,無法幫助低收入群體源源不斷地轉變為中等收入群體。比如,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上升的空間就不大了,現在上海、北京的最低工資標準已經超過2000元,短期內不可能提高到4000、5000元,因為一旦提高到這個水平,很多工廠、飯店等就會因為成本太高或者倒閉不干了,或者被迫轉向使用成本更低的自動化設備、機器人等,最終受害的還是低收入群體,會累及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因此,在基本生存之外,真脫貧的關鍵是對具有稀缺性的生產要素進行再配置。具體而言,未來一段時期,就是土地的資產化、資本的持有與增值,以及對包括管理、技術在內的人力資本進行提升,這三點是真脫貧的關鍵所在。一是土地的資產化。尤其是承包地的三權分置很重要。到2016年,我國承包地的流轉面積已經達到4.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5.1%,僅四年時間就新增流轉面積2億畝。可以讓貧困農民有一塊固定的收入性收益。二是資本的持有,如在脫貧攻堅中要多實施集體股權與資產收益扶持政策,讓貧困農民有固定的資本性收益。三是人力資本的提升。要教育精準扶貧: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與扶貧開發政策進行無縫連接;要擴大重點高校中貧困家庭學生的比例,讓貧困農民有固定的人力資本收益。
我想,只要在基本生存和發展機會兩方面同時發力,我國不僅一定能夠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而且可以讓脫貧人口增強自我造血能力,不斷從低收入群體上升到中等收入群體,最終與全國人民一起共同富裕,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