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
【本課主題】
人民當家作主的內在邏輯
【主講嘉賓】
劉學軍,中共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文字實錄】
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合乎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內在邏輯。
從世界范圍看,興起于歐洲、以工業文明為依托的社會現代化,最初是以資本主義為模式的。這種模式一方面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治理模式的轉變,但也存在深刻的內在矛盾,那就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及資產階級壟斷國家治理權力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突出反映,就是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那么,工人階級為什么要“鬧事”?對此,馬克思主義給出了科學回答: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就是說,工人階級的“鬧事”,只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在那個時期內在邏輯的外在表現:既然工人階級是適應新型文明需要而產生并能夠繼續推動新型文明發展的進步力量,那他們不僅要在經濟上占有生產資料,在政治上也必須參與國家公權對社會利益的配置。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他們為什么不說“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同時上升為統治階級”?那是因為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到十九世紀中葉,資產階級已經喪失了革命性,成為阻礙現代化繼續推進的因素,不再屬于人民的范疇,工人階級不能與他們共享社會治理權。
從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看,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推進現代化,必須解決四大歷史課題: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為解決這些課題,中國社會各群體都進行了努力探索。在所有這些探索實踐中,最后只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由于得到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并將其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正確把握了中國現代化進程規律,并將其與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相結合,使他們成為中國政治發展道路上的主人,因此他們發自內心地匯集在這條路上,并形成磅礴力量,推倒了那個時期一切阻礙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勢力,完成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史使命。
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仍然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發展邏輯,始終保證人民是這條政治發展道路上的主人。所以,人民群眾才愿意在我們黨領導下,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并通過改革開放新的偉大實踐,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很好地完成了富起來的歷史使命。
現在,我們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而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正是這種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規定了我們必須在政治上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以便在國家公權配置各方利益問題上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方面的要求,最終完成強起來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