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
【本課主題】
堅定信心 推動中國經濟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主講嘉賓】
陳啟清,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宏觀室主任。近年來先后講授“國際金融危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中國金融改革”“現代金融理論創新與金融體制改革”等多個講題。
【文字實錄】
黨的十九大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進行了具體規劃,將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發展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后十五年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些目標的實現,要以經濟實力為基礎,需要經濟在未來繼續平穩健康增長。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速下行,部分企業利潤下滑,生產艱難,有些人士開始對未來的經濟增長產生擔憂。在此,我們運用經濟增長理論來分析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前景。根據經典的增長理論,一國潛在經濟增長速度主要取決于勞動力、資本的增速和生產率的提升。我們可以從勞動力、資本和生產率提升的前景來分析經濟增長的未來潛力。
從勞動力要素看,人口紅利仍然有待挖掘。近幾年由于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老齡人口增多,人口紅利減弱,經濟高速增長的基礎也受到一定影響,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人口紅利減弱并不意味著未來沒有人口紅利了。人口紅利不能一概而論,人口紅利可以分為數量紅利和質量紅利。從縱向看,人口數量紅利確實在減弱,但并非沒有潛力可挖,而且從橫向國際比較看,我國人口數量優勢仍然存在。同時人口質量紅利則遠遠還沒有發揮出來。所謂人口質量紅利是隨著人口質量提升,高素質的人口將因其知識、技術、經驗等積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從而推動經濟增長。目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擁有全世界培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還吸引著源源不斷的海外人才,這些都構成人口質量紅利的基礎。
從資本看,資本優化配置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改善。一方面我國資本存量的平均規模仍然很小,2011年我國每個勞動力擁有的資本存量僅大體相當于美國的20%,相當于20世紀60年代日本和80年代韓國、臺灣的水平,而那個時期,日本、韓國、臺灣均還處在高速增長期。另一方面,我國資本配置還存在一些問題,這恰恰為優化資本配置提供了空間。未來既可以通過改善資本在國內的配置來促進經濟增長,也可以優化中國資本在全球的配置來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從生產率來看,改進空間巨大。勞動生產率反映了一定時期內勞動者創造使用價值的能力,勞動生產率越高,意味著勞動者在一定時間內創造的價值越大,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勞動者的質量越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極大改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根據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的數據,2016年,中國勞動生產率僅相當于韓國的30.37%,日本的31.4%,德國的26.39%和美國的19.74%。如果我們通過勞動者素質提升,技術裝備引進等手段提升勞動生產率,即使僅僅把勞動生產率提高到韓國的水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我國GDP規模仍能在現有基礎上擴張3倍以上。而如果能夠追趕到跟與美國相當的水平,那么GDP可以擴大5倍左右。這充分表明我國生產率改進空間很大,一方面意味著我國完全可以實現經濟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型,另一方面意味著我國未來可以通過生產率改進繼續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從以上論證看,我們完全可以對新時代的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要闖難關,但這并不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因此,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們一方面要堅定信心,繼續前進;另一方面銳意改革、奮發有為,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作為主要任務,持之以恒,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