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
【本課主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的哲學基礎與現實意義
【主講嘉賓】
李宏偉,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
【文字實錄】
近代以來的工業化進程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人類經濟活動逐步逼近甚至超出環境承載極限,一些地區在工業化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環境代價,自然界對人類實施了報復,出現了氣候變暖、污水橫流、土地污染、空氣污染等環境污染問題。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成為工業文明進程的一大困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論”)是中國共產黨人解決這一困惑的一把鑰匙。
一、“兩山論”的基本內涵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浙江省安吉縣余村調研。當聽到村民集體決策關停污染環境的礦山、開始搞生態旅游時,習近平同志打破行程安排作了講話,首次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以“就是”一詞把“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辯證地連接起來。2013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對“兩山論”進行了最為全面、經典的一次闡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理念正式寫入了中央文件。2017年,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是一種理念,更要把它變成一種實踐,使之成為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由此,我們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二、“兩山論”的哲學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哲理性強,是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最新認識,是在發展和保護問題上的重大理論突破。第一,它從根本上更新了關于自然無價的傳統認識;第二,它打破了簡單把發展和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改變了“高效率就等于高環境壓力、大量生產就必然帶來大量廢棄”,環境與經濟不可得兼甚至“零和博弈”的理念,指明了發展和保護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促進、協調共生、內在統一的;第三,它闡釋了保護生態環境不僅是保護自然價值,更是一個增值自然資本的過程,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正像美國生態倫理之父利奧波德所指出的,我們為什么會濫用資源,因為我們只會把他們當作商品來對待,而不是當作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內容明確指出了人與自然是共同發展、共生共榮的和諧互惠關系。“兩山論”既是將辯證法運用于現實問題的典范,也是對中國發展所處歷史方位和人類社會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
三、“兩山論”的現實意義
“兩山論”重要思想破解了發展中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與人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關系這一難題,形成了全新的發展理念,深刻影響著中國的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發展未來。
曾經,以高污染換取GDP的思路導致了中國的發展之痛、民生之患;現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哲學正在推動中國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雙重改變、制度建設和價值共識的彼此推進、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態獲得感的和諧共進。綠色發展的戰略抉擇、“兩山論”的價值指向,不僅為中國發展躍升到新的歷史層面提供了關鍵性抓手,更回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了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由此,進一步夯實了全國人民團結奮進的思想基礎。
“兩山論”重要思想不僅使美麗中國建設確定了發展理念新高度和新定位,從而使一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藍圖實現了具體化。“綠色青山”是生態,“金山銀山'是生存,中國的發展既要“求生存”,又要“求生態”,把此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一種生態文化貫穿于經濟發展的始終,理性考量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建設好美麗家園,達到顯山露水有民俗,山青水秀人更好的境界。目前,各地區依托其特有的自然人文資源,大力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休閑康養等生態經濟項目,正是“兩山論”理念的經濟發展路徑。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在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兩山論”的浙江省安吉縣,鄉村旅游有聲有色、“借景生財”成為現實,經濟與生態的“雙贏”細膩的呈現出來。我們期待,中華大地能有更多的“安吉縣”,能有更多地方領會和把握“兩山論”的辯證法,讓綠色發展持續釋放出生態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