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儒家關于自然的宗教、道德維度
【主講嘉賓】
喬清舉,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外哲學教研室教授,兼任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等多家學術團體理事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教育部基地重大、一般項目十余項;出版《河流的文化生命》、《儒家生態思想通論》、《中國哲學史學史》等專著6部,參與和主編著作十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內外刊物、報紙發表中、日、英學術論文百余篇,另有多篇文章被譯為英文、韓文發表。在中國傳統生態哲學、中國哲學史學史兩個領域成績突出,在國內外學術界首次構建了“儒家生態哲學”體系和“中國哲學史學史的學科”及其規范。
【觀點摘編】
宗教的維度。自然有神秘的一面,應該對自然保持敬畏的態度,對自然要祭祀,人對于動物要有報答,這是宗教的維度。名山大川能夠給百里范圍帶來氣候環境變化,天子都要祭祀,表達對自然的敬畏和保護,這是我們講的宗教的態度,跟我們通常講的宗教不太一樣。
道德的維度。道德的維度從人的方面來講,就是要用我們的仁心、仁慈對待自然;從自然的方面來講,就是讓自然能夠實現自己的本性。《中庸》里面講“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萬物都要實現自己本性,我們要維護自然的價值,尊重自然的權利,實現自然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