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價值觀自信需要有定力
【主講嘉賓】
陳曙光,1975年生,湖南瀏陽人。教育部首屆青年長江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央“馬工程”專家,教育部“馬工程”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兼任中央編譯局國家高端智庫特約研究員,湖北省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全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學學會理事,湖北省哲學學會常務理事,延安大學兼職教授。近年來,關于“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話語”的研究成果獲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和多位省部級主要領導重要批示,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2016年5月17日,應邀出席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
【文字實錄】
現在有些人沒有自信,總覺得中國這也不對,那也有問題,總以為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缺乏價值觀自信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和不足,面對價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間距和落差,缺乏定力,自我貶低、自我矮化,自己看不起自己;二是面對西方巧言令色的忽悠和價值觀圍堵,面對西方編織的普世價值陷阱,缺乏定力,繳械投降、投懷送抱,自己打垮自己。
價值觀自信需要有定力。
一方面,要正確看待價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間距,始終保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
價值理想與現實之間必然有間距,否則就不成其為理想。健步走向富強,貧富差距依然很大;中國式民主有序推進,但依然處在初級階段;號稱文明古國,卻面臨著割裂傳統的危機;建設和諧社會,卻潛藏著不和諧因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的價值理想和價值追求,它還不是一種完全成熟了的事物。不能因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就失去自信,失去定力。
如何看待價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間距和落差?這首先是一個方法問題,必須堅持科學的方法論。
當今中國正在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然有主要的一面,也有次要的一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有問題的一面;有令人振奮的一面,也有令人憂慮的一面。主要的一面表現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前所未有,中國經濟規模的變化前所未有,中國工業化、信息化的進步前所未有,中國市場化、國際化的程度前所未有,中國城市化、城鎮化的變遷前所未有,中國貧困人口減少的規模前所未有,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非主要的一面表現為:資源環境的問題,貧富差距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公平正義的問題,腐敗的問題。這“兩面”都要看到。同時,這“兩面”有主有次,其中成績是主要的,問題是非主要的,看問題要看主流、抓主要的一面。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大膽地肯定成績,又要勇敢地直面問題,既不能因為成績偉大而忽視問題,盲目自大;也不能因為問題凸顯而否認成績,失去價值觀自信。
綜上所述,問題的關鍵不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確立的價值理想與社會現實之間是否有落差、有間距,而在于現實是否趨向于理想,理想是否逐步成為現實。現實可能無限地逼近于理想,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間距永遠不會等于零。現實理想化與理想現實化的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另一反面,要破除對西方價值觀的迷信和盲從,決不能落入西方的普世價值陷阱。
“價值觀輸出”是西方國家的“崇高使命”和“偉大目標”,是西方主宰世界的另一種方式。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公開宣稱,我們“要開辟一個新的戰場,其目標就是西方價值觀統治世界,實現思想的征服”。從“歷史終結論”到“世界趨同論”,從“文明最優論”到“別無選擇論”,從“文明沖突論”到“價值觀外交”,從“民主和平論”到“普世價值論”,從“C形包圍圈”到“亞洲繁榮之弧”,無不體現西方對中國的價值觀圍剿。
然而,問題在于,西方價值觀真的放之四海而皆準嗎?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命運不同,發展階段和基本國情不同,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念在各國不可能只能有一種實現形式。這種文化的多樣性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自由、民主、人權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而是整個世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中國的核心價值觀只能由自己來書寫。
我們不復制西式民主,因為我們要建設中國式民主;我們不抄襲西方價值觀,因為我們要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不照搬西方那一套,因為我們自己的一套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的檢驗。
總之,價值觀自信是“最硬”的軟實力。一個連價值自信都沒有的民族不可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贏得世人的尊重;一條缺乏價值自信的發展道路不可能寫上“中國”的名字,號稱“中國道路”;一個缺乏價值自信的國家也不可能突破西方的重重圍堵,保持民族精神的獨立性!價值觀自信應該成為我們最有力的武器,13億中國人的執著堅守足以撐起整個民族的精神家園,足以筑起無堅不摧的民族凝聚力,足以匯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雷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