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誠信是現代商業文明的基本原則
【主講嘉賓】
郝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哲學學科)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兼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會主席,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唯物史觀,文化哲學。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和“新世紀”理論人才培養計劃2014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首席專家。主要著作:《歷史選擇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大眾哲學對話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走向》、《歷史唯物主義黨員干部讀本》等。
【精彩論述】
誠信就是誠實信用,不欺人,亦不自欺,履約踐諾,有諾必行。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衡量人類文明發育程度的重要標志
我們今天之所以要大力倡導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代中國社會出現了較普遍的誠信缺失現象,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機,這給中國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是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誠信價值觀必須正視的實際問題。
中國迫切需要建立誠信的市場運行機制。由于中國先天的契約精神發育不足,后天的市場契約機制也尚不完備,這為市場主體間的不正當競爭提供了溫床。市場主體見利忘義、以次充好等現象屢見不鮮、屢禁不止。我們迫切需要在流通環節建立“誠信人格”與“契約誠信”相統一的市場運行機制。新疆克拉瑪依在這方面做出了典范,穩步推進全市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重點打造克拉瑪依熟食品加工基地等誠信品牌,營造了“守信受益、失信必損”的價值導向。
誠信是立政之基,是黨和政府取信于民的前提,要以誠信提升黨和政府的政治公信力。黨和政府要保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作風,如實全面地反映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訴求,立足于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
培育和踐行誠信價值觀不僅對個人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也都具有重大意義。有利于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利于提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境界、有利于提升國家的政治公信力、有利于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和諧與民族團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誠信價值觀要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社會主義誠信價值觀的建立需要通過有組織的、社會化的誠信德育活動來實現,因此要優化公民誠信德育策略,加強誠信制度建設,重建市場主體的誠信人格、“以人民為中心”重構政治誠信。
轉型期的中國,盡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誠信缺失問題,但只要我們黨下定決心,吸取全世界誠信文明成果,以建設社會主義誠信文明為導向,以解決誠信缺失問題為中心,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社會主義誠信文明建設當中來,就一定能夠樹立起一面社會主義的誠信大旗,使誠信成為人們自覺遵循的公序良俗和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