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底色和根脈
【主講嘉賓】
范玉剛,現任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文學室教授,研究生導師。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全國馬列文論學會常務理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
【文字實錄】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事關國運興衰、事關國家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守的定力、奮發的勇氣、創新的活力。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才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這種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很大程度上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色和底蘊。
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強國建設的底蘊和底色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最穩定的精神DNA。有了它,一個民族便可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可以更好地知道自己以何種方式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時,它更是一個民族實現當代文化創造的基因和資源,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外來文化如何沖擊,優秀傳統文化都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構成中,原本就積淀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它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失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站不起來的。在2014年9月24日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底色和底蘊,它蘊蓄了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的文化根脈。因此,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傳統沒有斷流的民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闡釋中華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一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民族,必然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辨識性符號。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是積淀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是全球化時代文化認同的核心標識。中華民族歷來有很強的文化自豪感,漢代氣韻、盛唐氣象,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足以傲視世界文化史,為全球化語境下做一個中國人增強了底氣和骨氣。漢字草書的狂放和古典舞的優美,充分展示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美和韻味,體現了中國文化創造的自豪感,是當今時代文化創意創造最持久的源泉。
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滋生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已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國人的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價值觀念依然活在當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不斷豐富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及其核心價值追求。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因而,堅定文化自信,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智慧的汲取。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把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提升到文化戰略高度,吹響了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集結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