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儒家“仁”的觀念對山脈的態度
【主講嘉賓】
喬清舉,中央黨校哲學部中外哲學教研室教授,兼任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中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哲學史學會等多家學術團體理事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教育部基地重大、一般項目十余項;出版《河流的文化生命》、《儒家生態思想通論》、《中國哲學史學史》等專著6部,參與和主編著作十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內外刊物、報紙發表中、日、英學術論文百余篇,另有多篇文章被譯為英文、韓文發表。在中國傳統生態哲學、中國哲學史學史兩個領域成績突出,在國內外學術界首次構建了“儒家生態哲學”體系和“中國哲學史學史的學科”及其規范。
【觀點摘編】
在儒家哲學中,山脈是一個活生生的存在,它是氣的凝聚,同時又作為自然的一個環節,與河流一樣起著導氣的作用。古人反對過分毀林開采礦藏,認為這樣會導致地氣消散,不能含氣出云,導致水旱之災。董仲舒要求道德地對待山脈與礦產,主張“恩及于金石,則涼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