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漢朝的推恩酎金、張騫通西域
【主講嘉賓】
徐光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曾任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1984年以后,徐光春曾先后任新華社安徽分社副社長、黨組書記,上海分社社長、黨組書記,北京分社社長、黨組書記,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1995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主管新聞宣傳工作;2000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局長、黨組書記;2004年起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2009年1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經表決,任命徐光春為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0年起任中央巡視組組長。是黨的十五大新聞發言人,十五屆中紀委委員,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先后出版《哲學與新聞》、《漫談新聞出版》、《新聞縱橫談》、《我說新聞》、《新世紀廣播影視散論》、《中國廣播影視的改革與創新》、《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高級干部文庫:跨越的腳步——推進中原崛起的實踐與思考》、《學習理論文庫:徐光春自選集》、《文化的力量》等十幾部著作。
【觀點摘編】
3、推恩酎金。“推恩”和“酎金”,是漢武帝時期為了削弱、打擊諸侯割據勢力,強化國家統一而采取的兩項政治舉措。漢滅秦,一統天下,但諸侯割據局面依然存在,而且隨著各地諸侯勢力的不斷強大,嚴重地威脅國家的統一。為此,漢文帝、漢景帝都先后采取一些措施,來遏制諸侯勢力的膨脹。到漢武帝時,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有條件進一步采取措施鞏固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諸侯勢力,于是推出“推恩”、“酎金”兩項舉措。
“推恩”的具體做法是:地方諸侯王除了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在王國范圍內都可分割封地,建立侯國,把大的王國分割為一個較小的王國和若干個小的侯國。結果,諸侯王國都分為幾個或十幾個侯國。按漢代制度,侯國隸屬于郡,地位相當于縣,這就使諸侯王國領土縮小,朝廷直轄政區擴大。這一做法名義上是皇帝施行恩惠,實際上通過分割封國大大削弱了地方諸侯的勢力,有效防止了地方諸侯坐大。
“酎金”,是漢代在每年祭祀高祖宗廟時,諸侯王和列侯要按規定隨同酎酒(一種特制優質酒)獻金助祭,這獻金即為“酎金”。漢武帝利用“酎金”來治理諸侯王和列侯。具體做法是:對表現不好的諸侯王或列侯,在獻酎金時借口酎金重量或成色不足,對他們劾以不敬不誠的罪名,取消其爵位,剝奪其爵號和封地。當時,受此處分的多達106人。自采取“推恩”和“酎金”這兩項措施后,地方諸侯王和列侯轄地縮小,數量減少,勢力削弱,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據的勢力,鞏固了國家統一。
4、張騫通西域。漢朝西域共有大大小小36國,絕大多數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南北一帶的綠洲上。這些國家以城市為中心,以農牧為主業。其中,也有少數國家以草原為中心,以游牧為主業。在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也分布著以農牧業為主的一些小國。這些西域國家語言不通、交往甚少、互不歸屬,每個國家人口少則幾千、幾萬,多則十幾萬、幾十萬。
西漢初期,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強大起來,勢力范圍不斷西擴,征服大批西域國家,并不斷侵擾漢域,給西漢政權和民生造成很大威脅。漢武帝為聯合西域諸國,共同抗擊匈奴侵犯,先后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100余人西行,至河西地區時被匈奴俘獲。匈奴用誘惑與威脅兩手,令張騫投降,而張騫堅守漢節,忠于職守,不辱使命,拒絕投降,結果被拘留10年。后來,因日久天長,看守不嚴,張騫趁機逃脫。歸途中為做大月氏這個國家的工作,勸其與漢修好,在那里居留一年。一年后繼續返漢,途中又被匈奴抓獲。關押一年有余。公元前126年,匈奴國王病故,國內發生戰亂,張騫再次趁機逃脫回漢。
張騫這次出使西域,歷時13年,受盡折磨和苦難,百余人的使團,最后僅二人生還。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再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做西域大國烏孫的工作,聯絡感情,加強交流,與漢聯手,共同打擊匈奴,并順道走訪其他各國。這次張騫率300余人,馬匹600余只,牛羊萬頭,另有價值億萬的金帛。經張騫工作,烏孫國王答應派使者數十人隨張騫進漢入朝,獻良馬數十匹,向漢帝答謝。公元前115年,張騫帶烏孫使團回國。與此同時,西域各國也派使者陸續來漢。從此,漢朝與西域很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相互交流,交往日益增多。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意義深遠廣泛,從外交、經濟、文化、民族、軍事、情感等方面打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相識、相知、相通、相信、相助的渠道,中國歷史上通往西域的交往路線——“絲綢之路”從此開辟。張騫忠誠愛國、恪盡職守、堅忍不拔、刻苦耐勞、克己奉公、誠實守信的品格,也給西域人民留下深刻印象,樹立良好形象。史書對張騫的評價:“為人強力,寬大信人。”意思是張騫出使西域,為人處事目標堅定,意志堅強,心胸開闊,具有寬厚、誠信、仁義、友善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