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重新認識漢朝的歷史
【主講嘉賓】
徐光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曾任河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1984年以后,徐光春曾先后任新華社安徽分社副社長、黨組書記,上海分社社長、黨組書記,北京分社社長、黨組書記,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總編輯。1995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主管新聞宣傳工作;2000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家廣電總局局長、黨組書記;2004年起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2009年1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經表決,任命徐光春為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0年起任中央巡視組組長。是黨的十五大新聞發言人,十五屆中紀委委員,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先后出版《哲學與新聞》、《漫談新聞出版》、《新聞縱橫談》、《我說新聞》、《新世紀廣播影視散論》、《中國廣播影視的改革與創新》、《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高級干部文庫:跨越的腳步——推進中原崛起的實踐與思考》、《學習理論文庫:徐光春自選集》、《文化的力量》等十幾部著作。
【觀點摘編】
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兩個因帝王的開明、開放政策,使國家得到有效治理、經濟得到良好發展、民生得到明顯改善、社會比較和諧安定的成功的治國范例,這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貞觀之治”。漢朝的“文景之治”發生在西漢文帝、景帝在位期間,歷時38年。為了醫治長期戰亂的創傷,漢文帝、漢景帝奉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廢止酷刑”、“開發生產”、“推崇節儉”等治國之策。
這些政策措施主要是:一、入粟拜爵。當時糧價很低,嚴重影響農民收入。漢文帝采取“入粟拜爵”的政策措施,號召百姓向官府交納糧食,根據交糧的多少,換取高低不同的爵位,享受不同的待遇。這項政策發布后,許多有錢的商人、士紳紛紛掏錢向農民購買糧食,糧價因此提高,使農民收入明顯增長,種糧積極性大大提高。
二、輕徭薄賦。漢文帝頒布法令,在全國范圍內減少田租,第一年由“十五稅一”減至“三十稅一”,第二年全免天下田租。成年男女交納的“人頭稅”,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40錢。在徭役方面,原來15-56歲的男女每年為官府服役一月,改為三年一月。漢景帝時,把原定15歲服兵役改為20歲。同時下令停止郡國地方政府向朝廷進獻貢品。
三、廢關檢、停山禁。漢文帝改變漢初“抑商”政策,下令取消關卡、渡口、橋梁等交通要道對來往商旅的檢查、盤索,廢除不許在山林、川澤砍柴、開礦、漁獵的禁令,商人們可以自由地販運,開礦冶煉、砍伐木材、捕魚打獵,使生產發展、商業興隆,民眾收入增加、生活改善。
四、放松刑法。漢初保留秦時的嚴酷刑法,人民十分反感。漢文帝時取消了“收孥相坐律令”,不再實行一人犯罪,妻兒連坐、罰為奴婢的法律。廢除了殘害犯人肢體的肉刑。這些做法深受百姓歡迎,使犯罪減少,社會安定。
五、推崇節儉。漢文帝倡導節儉,他緊縮國家開支,連皇帝自己的宮室、苑囿、車騎、服御都嚴加控制,宮內嬪妃的衣襟過長,文帝也覺得是浪費,下令將它們截短。皇宮要造一露臺,文帝聽說要花費百斤黃金,認為太浪費,下令不修建。他說:一百斤黃金相當于有錢人家十戶的資產,我住先帝宮殿,還常覺得很慚愧,怎么還要修筑露臺呢!
“文景之治”的這些做法,深得民心,出現了天下安定、經濟繁榮、民生改善的局面,使這時期的漢朝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前期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