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鄉賢文化支撐核心價值觀的敬業
【主講嘉賓】
胡彬彬,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政協第十一屆常委。他被形象地稱為“村長教授”,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把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推向了國家文化保護戰略,同時把中國村落文化研究引入國家人文學科領域。
【文字實錄】
友善和誠信主要在于對待他人,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怎么對待工作的問題。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一文中說:“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他進而指出:“‘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對“敬業”一詞,《辭海》引用朱熹的話來注解說:“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
對于普通人來說,努力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干好,就是在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傳統的村落中,最重要的工作包括農業和手工業。“民以食為天”,農業耕作的重要性無需強調。按照傳統的觀點,“士農工商”,手工藝人的地位并不高。但是,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手工藝人對于自己的職業也仍然非常重視。一方面,這是因為他們要靠這個行業吃飯;另一方面,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他們也把自己的手藝看得非常神圣。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出現了行業神崇拜。
行業神的原型出現的時間都很早,大多是在某一個領域卓有成就的人物,有些則是該行業中的祖師爺。按照今天的觀點來看,這些人在當地都是有極高的影響力的手藝人,推動了該行業的發展,其實也可以視為鄉賢之一。此后,傳承這些手藝的師傅,盡管沒有擺上神壇,但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將手藝代代相傳,對于當地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貢獻,也應該作為鄉賢來看待。拋開敬神的神秘色彩來看,對于行業神的崇拜其實就是對于自己職業的崇拜。行業神只是將自己的職業人格化了。
木工行業以魯班為神。歷史上,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發明了刨子、曲尺、墨斗等工具,是木工藝人立足本職、鉆研創新的典范。木匠學徒出師時,都要在師傅的指導下祭告魯班祖師。盡管木工都需要以自己的手藝為生,但他們的最高目標在于服務社會,做一個好木匠。不僅僅是木工,其他的行業也都有類似的出師儀式。這種出師儀式,實際上是師父向已經完成學業的弟子舉行的執業授權儀式。只不過是借助于神的權威和神的監督,來使弟子明白自己這一行應具有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并以此作為自己終身的行為約束力量。敬業樂業的工匠,往往能贏得社會的尊敬,獲得好的名聲,成為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物,甚至是那個時代的標桿。
這些傳統的手工技藝人認為,辛勤付出、遵循行規和盡職盡責,方能夠得神靈的護佑。誠然,行業神崇拜的禮儀多帶有功利性,但正是這種現實的需求,讓一代代工匠們有了行業遵循的承襲模式,從而較完整地保存了行業的內在精神,使得每一個從業者對于自己的職業有了一種自覺的操守。
“敬業”一詞的意思并沒有那么復雜,其精神實質其實就是“好好做事”。“把事情做好”首先必須有“好好做事”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