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鄉賢文化對接核心價值觀的友善
【主講嘉賓】
胡彬彬,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政協第十一屆常委。他被形象地稱為“村長教授”,他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把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推向了國家文化保護戰略,同時把中國村落文化研究引入國家人文學科領域。
【文字實錄】
一般意義上,我們所說的友善,是指對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種平和而友好的情感。友愛、互助、善良、正直、寬容、禮讓、誠信等都屬于友善的范疇,可見,“友善”與其他道德規范的內涵是有交叉的。
傳統村落中的鄉約、族規和家訓等,都由當地的鄉賢參與制定,帶頭遵守。其內容都是規勸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做到友善。具體來說,包括家庭中的孝悌修身、主次尊卑、婚姻祭祀等,進而推及和睦鄉鄰、規避詞訟、調解糾紛、嚴懲盜賊、保護環境等。
當時的地方官員也提倡制定鄉約,促進社會和諧,并鼓勵推舉鄉賢。明代的《南贛鄉約》,就是王陽明在當地為官時撰寫的。《南贛鄉約》整體性綱領指出:“故今特為鄉約,以協和爾民。自今凡爾等同約之民,皆宜孝爾父母,敬爾兄長,教訓爾子孫,和順爾鄉里。死喪相助,患難相恤,善相勸勉,惡相告誡,息訟罷爭,講信修睦。務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它詳細規定了村民應該如何友善對待身邊的親人,并將友善的行為推及其他沒有血緣關系的人。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共同為鄉間社會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如何才能彰顯這些友善行為,最重要的是要有鄉賢來領導。《南贛鄉約》的具體細則第一條就說:“同約中推年高、有德、為眾所敬服者一人為約長,二人為約副,又推公直、果斷者四人為約正,通達、明察者四人為約史,精健、廉干者四人為知約,禮儀習熟者二人為約贊。”這個“約長”、“約副”、“約正”、“約史”、“知約”和“約贊”,就是鄉賢。
一些鄉賢的友善行為,特別被當地人傳頌,成為他人的榜樣。鄉賢的名聲也許不出當地,但他們所倡導的與人友善的價值觀卻能教化一方,甚至在人格塑造方面,發生著深遠而巨大的歷史影響,直至今日還在深深地影響著村民們的行為。
2013年底,在陜西省銅川市的王家砭村,一輛貨車側翻之后,橘子散落一地。村民們自發前來幫助,將25余噸橘子全部轉運到另外一輛貨車上,幫助司機踏上路途。通過媒體報道,王家砭村被全國知曉,其實,王家砭村與人友善的風氣并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它與村里的一些鄉賢的言傳身教有關。比如,當時帶頭撿拾橘子的是熱心于助人的老人朱北晨,他的品德在當地有口皆碑。1979年,村民的窯洞不慎坍塌,他及時施救;1995年,一輛裝滿蔬菜的小貨車翻了,他組織村民幫忙把菜裝上車……正是在朱北晨這些新鄉賢的影響下,王家砭村才會不斷地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美德在農家示范點”等大大小小100多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