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
【主講嘉賓】
李道湘,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還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臺灣問題、中華文化與統一戰線、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等方面。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傳統文化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科技部課題《中華文化與國家統一的歷史文化基礎》等,先后出版專著《現代新儒學與宋明理學》、《神秘與理性—莊子與中國傳統文化》、《禮—人際文明的規則》等著作。主編《統一戰線與一國兩制》、《中華文化概要》、《中華文化與民族凝聚力》、《全球化與中華文化》等著作多部。在香港《中國評論》、《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中央社院學報》、《管子學刊》、《周易研究》等報刊雜志發表論文80多篇。
【精彩論述】
“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成果。“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關系的理念和準則。
一、世界文明的興衰
學術界有人將世界諸多古文明分為7大文明,如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米諾斯文明、瑪雅文明、安第斯文明、哈拉巴文明、中華文明等,這些古文明都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和成就,但由于種種原因要么衰落,要么消亡啦。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占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從那以后,延續達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明便衰落了。只給人們留下了金字塔和木乃伊。
蘇美爾文化是存在于兩河領域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最早建立城市國家的,誕生于兩大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偉大文明。如今蘇美爾文明已被埋藏在沙漠下,變成了歷史遺跡。
米諾斯文化是愛琴海地區的古文明,該文明主要集中在古希臘的克里特島,曾經存在過被稱為米諾斯文化的更為古老的文化。約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400年間,米諾斯文化進入了它最繁榮的時期,當時這個島上的克諾索斯是歐洲最大的城市,人口達10萬之眾。然而不久,米諾斯文化突然在歷史上銷聲匿跡了,至于原因,眾說紛紜,但是他的存在以及毀滅都是歷史事實。
瑪雅文化孕育、興起、發展于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恰帕斯和塔帕斯科兩州和中美洲內的一些地方,它是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搖籃。但瑪雅文明突然衰亡的原因至今仍是千古難解之謎。古代瑪雅人,在彩陶、壁畫、雕刻、建筑、文字以及天文、歷法、醫學和數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曾經有過如此輝煌過去的瑪雅文化,在公元10世紀初期突然神秘地衰落了。
二、影響世界文明的興衰最根本原因是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根據生態文明的理念反觀世界文明興衰的歷史進程,不難看出,那些衰落或毀滅了的文明形態大都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的關系,從而發生連綿不絕的戰爭,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內亂和暴動時有發生,人們總是陷于無節制地追求財富、無度地索取之中,最終導致天怒、地吼、人亂的結局,文明發展進程被終結。世界諸多古文明的衰落或消失無疑是最好的例證。
文明的興衰與戰爭有關系。考察世界各種古老文明的衰落都伴隨著戰爭。瑪雅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文明之一,它是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搖籃,對后來的托爾特克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公元3—16世紀是瑪雅文化的繁盛期,但從公元10世紀到15世紀發現美洲大陸,約600年時間,在中美洲曾發生長期的戰爭。16世紀西班牙征服瑪雅人的國家。希臘文明在相繼的外力征服中失去傳承,公元前338年,馬其頓國王征服了整個希臘,公元前2世紀,后起的羅馬又把它兼并了。從此希臘羅馬文明在歐洲中斷千年之久。發源于“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巴比倫文明,自約公元前4500年出現定居村落文明始,就屢遭外族入侵和征服,至公元前538年,巴比倫遭波斯帝國侵占,從此結束了蘇美爾—古巴比倫文明的獨立存在。
不難看出,文明的興衰與戰爭存在著直接的關系,戰爭摧毀了一種文明,但也沒有讓征服者的文明發揚光大,往往是同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文明的興衰與生態危機有關系。也許與戰爭相關,人類往往過度地對自然無節制地索取,而且是采取一種傲慢和獨裁的方式強加于自然界,由此造成生態危機。如瑪雅文明的衰落,其中一個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地力的耗竭。研究表明,瑪雅人為了滿足人口的糧食需要,無限度地開辟耕地,大量砍伐或燒毀森林,從而使水土流失日益嚴重,耕地生產能力嚴重耗損,瑪雅文明因此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農業基礎而走向衰落。蘇美爾—巴比倫文明的衰落也與生態危機有關。過度的農業開發惡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森林的破壞,溝渠的淤塞,土地的“鹽化”,最終導致了蘇美爾—巴比倫文明的逐漸消亡。
毫無疑問,古老的文明在戰爭、生態惡化等不利的環境的影響下走向衰落和衰亡,其中最重要的是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三、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的含義有三種:一是意志之天,二是義理之天,三是自然之天。因此,在天人合一的理解上,古代思想家的主張有所不同,以孟子為代表,主張天人合一即天人相通。以老、莊為代表主張天人相混不分,人是屬于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種存在形式。以《易傳》為代表,主張天人合德。以董仲舒代表,主張天人相類,將人類社會與天地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以荀子、劉禹錫為代表,主張人定勝天。[1]這些主張盡管有些不同,但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是一致的,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些觀念中,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平等理念,倡導人與自然的和睦相處,提出了人與自然的相互依賴,人與自然必須共生共處,和諧共贏,良性發展,才能為人類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和自然環境。世界諸多古文明相繼衰落或消亡,無不與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有關,毫無疑問,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一定與中華民族十分注重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密切相關關。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今天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