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文化精神凝聚中華民族
【主講嘉賓】
李道湘,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還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臺灣問題、中華文化與統一戰線、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等方面。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傳統文化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科技部課題《中華文化與國家統一的歷史文化基礎》等,先后出版專著《現代新儒學與宋明理學》、《神秘與理性—莊子與中國傳統文化》、《禮—人際文明的規則》等著作。主編《統一戰線與一國兩制》、《中華文化概要》、《中華文化與民族凝聚力》、《全球化與中華文化》等著作多部。在香港《中國評論》、《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中央社院學報》、《管子學刊》、《周易研究》等報刊雜志發表論文80多篇。
【精彩論述】
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蘊含著一股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心理和品格,是我們民族生存、繁衍、發展的生機與活力。
案例1:司馬遷對自強不息精神的歷史闡釋
什么是自強不息,司馬遷用自己的行動作了詮釋。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發憤修志,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讀其史如讀其人,其偉大的人格和治史精神成為后代文人學士學習效法的典范和榜樣。這種精神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有生動的描述,他認為,大凡成就一項偉業,需要發憤圖強和堅強的毅力及決心,“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作為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史記·太史公自序》)
案例2:女排精神是自強不息精神的現代闡釋
如果說司馬遷對自強不息作的是歷史闡釋,那么,女排巴西里約奧運會奪冠則是自強不息精神的現代實踐。
里約奧運會最令國人激動的就數女排的奪冠。中國女排在19—25先失一局的不利局面下,以25—17、25—22、25—23的比分連追三局戰勝了強大的對手塞爾維亞,時隔12年重奪奧運冠軍。每個觀看這場國內比賽的國人都會把手放在胸口上抑制呼吸,為女排拼搏的每一個球而激動,為她們掙得的每一分而感動。她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女排精神:頑強拼搏,永不言棄。她們用女排精神詮釋了什么是凝聚力,也回答了我們為什么要講“中華文化精神與民族凝聚力”這樣的題目。一個民族需要精神的支撐,一個民族需要凝聚才能會力量,一個民族有力量才能得到尊重,一個民族只有得到尊重才能有自信,一個民族只有建立了自信才能變得強大。
女排姑娘們以自己的行動闡釋了精神變力量的神話,用勝利告訴人們女排姑娘們已經把這種精神轉化為價值追求,提升為信仰。可以想象,當這種信仰轉化為全國人們的共同信仰時,中華民族的力量會有多大?毫無疑問,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時刻就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