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情感基礎
【主講嘉賓】
李道湘,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還是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學習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臺灣問題、中華文化與統一戰線、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等方面。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中國傳統文化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科技部課題《中華文化與國家統一的歷史文化基礎》等,先后出版專著《現代新儒學與宋明理學》、《神秘與理性—莊子與中國傳統文化》、《禮—人際文明的規則》等著作。主編《統一戰線與一國兩制》、《中華文化概要》、《中華文化與民族凝聚力》、《全球化與中華文化》等著作多部。在香港《中國評論》、《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中央社院學報》、《管子學刊》、《周易研究》等報刊雜志發表論文80多篇。
【精彩論述】
中華民族憂患意識的形成與《周易》有著直接的關系。
《周易》的卦爻辭中包含著深沉的憂患意識,處處提醒人們在身處順境時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在身處逆境時要謹慎戒懼、自強不息,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困境,化險為夷。《周易》認為事物總是處于對立面的相互轉化之中,正如《泰》卦九三爻辭所言:“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否極泰來,泰極則否,事物發展到頂點就要轉向反面。所以在身處順境時,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方能保證長治久安。
一、中國古代思想家時刻充滿著憂患意識。
孔子《論語·學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不注重品質的提高,不切磋學問,不按照道義的原則去行動,有了過錯不能及時改正,這些就是孔子目睹春秋末期現狀而產生的憂慮。
《孟子·告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管子·重令》:“天道之數,至則反,盛則衰”。
《戰國策·楚策四》:“于安思危,危則律安”。
《左傳》:“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周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史記》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表達的是對天下歷史文化失傳和國家興亡的憂慮。
《貞觀政要·政體》:“自古失國亡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
陸游《病起懷書》:“位卑未敢忘國憂”。
歐陽修《伶官傳序》:“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蘇洵《管仲論》:“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
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二、憂患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何謂憂患意識?
所謂憂患意識,是指一個人超越自我利害、榮辱、成敗,而將世界、社會、國家、人民的前途命運系于心中,對人類、社會、國家、人民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難抱有警惕并由此激發奮斗圖強的決心和勇氣。簡單地說,憂患意識就是人們面臨自然、社會與人生所遭遇的患難而產生的憂慮和思索。因此,憂患意識包含著悲天憫人的同情心和強烈的責任意識。
憂患意識貫穿在整個中華文化發展中,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華民族人生哲學和生存智慧的體現。正因為有濃厚的憂患意識,才使中華民族雖屢經磨難,仍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臺灣學者徐復觀先生認為,憂患意識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三、憂患意識是一種使命意識
憂患意識不是悲觀主義和厭世主義,而是崇高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承載著深厚的民族精神。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生存智慧的體現。正因為有濃厚的憂患意識,才使中華民族雖屢經磨難,仍綿延數千年未曾中斷,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強化憂患意識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思想素質,有利于人們發現社會發展中的潛在矛盾、風險和困難,有利于人們在現代化建設的成就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有利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的既得利益。
強化憂患意識有利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強化憂患意識有利于凝聚全體中國人的意志,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