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從古代汲取治國理政的合理養分
【主講嘉賓】
梅敬忠,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長期從事面向中高級領導干部的有關傳統文化主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致力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型研究、文學鑒賞藝術及協作學研究。著有《中國古典文學講座》、《文學藝術與文化》等著作,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方面有著深厚的造詣。
【觀點摘編】
一說起咸陽,一說起總結經驗教訓,一定要提到《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寫出了阿房宮宮殿的雄偉氣勢,其中最后兩段最為精彩,講“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講大秦王朝為什么滅亡的教訓,尤其最后一段:“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齊、楚、燕、韓、趙、魏、秦”,除秦、楚之外,第三個強大國家就是齊國,如果誰把齊國拉過來以后,其它的都不在話下。
那么在這三國里面,楚國政治腐敗,改革失敗,而秦國不一樣,經商鞅變法走上了強盛道路?!皽缌鶉?,六國也”,六國自己不行,“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王朝特別偉大,我們要高度評價秦始皇,他對中國統一有跨時代的意義,但是我們還要反思秦朝滅亡的原因。賈誼反思秦王朝德治不夠,直到漢朝才把這一問題糾正過來,所以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東漢王充提出“德力具足”,他在這兩個方面做的很好,現在我們經常把他作為一個轉型的解讀,所以以德、以力,再往上就是以法,要實現三者結合起來。
治國理政要從古代吸取教訓,把我們大秦文化的精神、精髓給摳出來,同時我們反過來總結秦朝滅亡教訓,要特別注重德政,本來我們秦文化里面也有這方面的,比如對人才的挖掘。
另外就是美德齊家,良善家風,要立家規、振家風,也就是不忘初心,包括百善孝為先,孝為仁之本,孝是本初意義。
一曲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傳千年,就是因為它生動謳歌了偉大的母愛。大家知道這首詩,寥寥六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穿。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是孟郊寫的,成為孝道的標志,《游子吟》被多少后人吟誦這首詩,多少人在給他寫譜曲,多少人在歌頌偉大的母愛,這就是這首詩的魅力。剛才我們談到好的家教,由此我們想到很多偉大的母親,想到孟子的母親——孟母三遷,想到岳母的母親——岳母刺字,都是偉大的母愛,良好的家風和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