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tǒng)文化
【本課主題】
周公“制禮作樂”開啟了中華文明新局面
【主講嘉賓】
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中國經(jīng)學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長年從事中國古代史與學術思想史的教學與研究,兼任中國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華夏文化交流促進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全國政協(xié)“人民政協(xié)講壇”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儀禮》復原與當代日常禮儀重建”首席專家。
【觀點摘編】
中國人最早培育成功了小米和大米,形成了南北兩大農(nóng)業(yè)文明區(qū),經(jīng)過幾千年的交流與會通,形成了燦爛的夏代青銅文明。到了商朝,富庶的生活使貴族階層腐敗墮落,精神空虛,他們迷信鬼神,自信能永遠占有社會財富和人民。由于民心喪盡,牧野之戰(zhàn)中,商紂的軍隊陣前起義,商王朝頃刻覆滅!周公開始思考,如何保證新政權的長治久安?周公沒有“以暴易暴”,而是按照全新的理念來展開新政權的制度建設,史稱周公“制禮作樂”,由此開啟了中華文明的嶄新局面。
“制禮作樂”的第一個重要理念是“自求多福”。殷人迷信鬼神,把命運寄托在鬼神身上。周公引領社會從“尊神”轉變?yōu)椤白鸲Y”,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人能享有多大的福、祿、壽,取決于自己的德行。社會由此從鬼神的陰影下解放出來,開始進入民本主義時代,這在中國思想史上,是極具革命意義的偉大進步。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wǎng) | 報網(wǎng)動態(tài) | 聯(lián)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wǎng)郵箱 | 網(wǎng)站地圖
光明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