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文化軟實力需重視思想圈建設
【主講嘉賓】
趙磊,中央黨校創新工程首席專家、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央黨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是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國際關系與國家統一研究室(原為國際關系與臺港澳研究室)主任、中央黨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民委決策咨詢委員會副秘書長、光明網理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央黨校第四屆“十杰青年”。
【觀點摘編】
國家實力的三個層次來源:第一個層次是“地質圈”實力來源。每個國家在對外宣傳的時候,講得最多的肯定是描述經緯度、面積、資源、古跡等,基本屬于有形可見的物理層面、地理層面的實力來源。比“地質圈”高一層次的是“生物圈”的實力來源,這個層次做的不是一件件具體的事情,而是要處理一系列復雜微妙的關系,最核心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民生)。比“生物圈”還高一層次的是“思想圈”,就是在教育、媒體、藝術、文化、標準、規范、價值、親情、信仰、追求等無形的領域發力。在人類社會中,越強大恰恰越無形,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強大,必須要在“生物圈”與“思想圈”層次發力。
2007年,筆者去國外訪問,對一個城市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先進理念感受頗深。這個城市有一個國家公園,公園里有一個水池,一直以來這里生活著一種本地特有的魚類,但是長得不漂亮,是一種“丑魚”。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公園管理處出于善意,決定往溫泉池里投放更多的具有觀賞價值的美麗、昂貴的魚種。的確,效果不錯,池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但是一段時間過后,當地居民偶然發現新來的魚種食欲很好,什么都吃,而原有魚種的食物卻很單一,這樣新來的客人將原有主人的食物一網打盡,致使原有魚種大面積死亡。此時,當地居民要求公園管理部門必須做出回應。結果是,胃口不錯的、美麗、昂貴的新來者被撈出魚池,逐漸又恢復了“一池水,一種魚”的自然狀況。這一“折騰”加強了當地人們對生物多樣性(diversity)的了解和認識,即生物多樣性不是“越多越好”(the more,the better),而是要以尊重自然界的本真狀態為前提:美麗的魚離開這個池子,照樣可以活潑好動,但是丑魚離開這個池子,全世界就找不到它了。
結果,這一件小事提升了這一國家公園的知名度,人們口口相傳,甚至有人專門來到這里恰恰為了欣賞這“一池水、一種魚”,因為游客從內心認同這一城市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所秉持的文化和價值。所以,我們不能輕視“口口相傳”的力量,因為這種力量能夠使文化行走起來。文化是行走的經濟,經濟是可持續的美好,美好是認真展現的態度,態度是由內而外的文化。有沒有文化,就是看能不能激發出一種與人分享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