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文化軟實力建設需力求實際
【主講嘉賓】
趙磊,中央黨校創新工程首席專家、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央黨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是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國際關系與國家統一研究室(原為國際關系與臺港澳研究室)主任、中央黨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民委決策咨詢委員會副秘書長、光明網理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中央黨校第四屆“十杰青年”。
【觀點摘編】
筆者兩次赴以色列訪問,一位近80歲的以色列著名學者對我講,他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有兩個,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以色列,因為中國影響了整個東方,而猶太人影響了整個西方(西方基督教信仰的源頭是猶太教)。但他同時強調,這種影響更多是過去時,中國要反思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將中國的影響范圍由東方擴大到整個世界,影響的時間坐標由傳統帝國延展到現實中國,影響內容由文化吸引擴大到價值感召。
“軟實力”的基本內涵
長期以來,主宰國際關系的主要是政治、軍事、經濟等傳統實力因素。古典現實主義學派代表人物漢斯?摩根索在他的經典著作《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中提到,“優越文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政治哲學的說服力顯然要比訴諸軍事、經濟手段更有效,因為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領土和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民的心靈,以此作為改變國家之間權力關系的手段。”
“軟實力”的構成要素
20世紀90年代初期,約瑟夫?奈明確提出“軟實力”概念,對國際關系研究帶來新的變化:第一,首次將“軟實力”提高到與“硬實力”并駕齊驅的位置,明確地將文化、價值觀、外交政策等因素視為“力量的另一面”。過去人們習慣于按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排序來劃分實力,物質性的硬實力因素總是占據首位。軟實力概念改變了人們對實力構成要素的認識,軟實力不僅是手段也是目的。第二,提出了“軟實力”的運用方式及其作用效果。奈指出“胡蘿卜和大棒政策”都不是軟實力(威脅和利誘,都是要迫使或誘使對方屈服),而軟實力要發揮“同化式實力”,即文化觀念的吸引力或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導向能力。以家長教導孩子為例,與其粗暴或利誘式地管教孩子做你想讓他做的事,不如巧妙地影響和確立孩子的信念與價值觀。同樣,一個國家的強盛如果能夠讓人欽羨、仿效而不是引起敵視、畏懼,那么實現本國利益時就不必消耗過多的硬實力。
簡而言之,硬實力是促使國家強大的,軟實力是確保國家正確的。國家的影實力越強大,越存在正確行使手中力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