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
【本課主題】
東北抗聯精神體現著民族氣節
【主講嘉賓】
張鵬一,2005年,任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籌建處副主任,2007年任館長、東北抗聯史實研究中心主任、東北抗聯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東北抗聯史實研究》雜志總編至今。先后榮獲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先進個人;本溪市、縣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本溪市依法治市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編輯出版了學術論文專集,70余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進入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資料庫。創辦《東北抗聯史研究》學術刊物,已發表論文200余篇,編輯出版《浴血的歲月》、《不朽的旋律》、《永恒的記憶》《東北抗聯歌謠》等抗聯史書,推動了抗聯史學術研討和抗聯精神宣傳活動的深入開展。
【文字實錄】
面對兇殘的敵人和艱苦的環境,東北抗聯將士表現出寧死不屈的氣質。為了切斷東北民眾與東北抗聯的聯系,對抗日游擊區和兵隊實現隔離,抗聯老戰士講槍不響肚子就響,就是說你要想不餓肚子就得打,靠戰斗和流血犧牲去獲取。抗聯將士長期在密營當中說到挑戰,當時流傳的一首歌謠,說森林是親家鄉,抗聯老戰士說晚上不敢睡覺,互相擠著睡,一不注意第二天早上起來一條腿凍僵了,不能走了。
那時候藥品被日本嚴格控制,只能用摘草藥治療。有一次一個戰士被子彈打中,因為沒有藥品,他讓其他戰士用鉗子把子彈拔出來。東北抗聯第一陸軍副總指揮患有嚴重的血糖病,在艱苦的環境中他病餓交加,在日本一次圍剿密營時不幸犧牲了。他曾多次回家為抗聯取給養,1937年2月11號,當時正是春節,敵人在那天圍剿密營,宋田(音)為了掩護車隊,他壯烈犧牲。
抗聯將士沒有被惡劣的生存環境所下倒,在日本軍面前也沒有屈服。我這里講四個事跡,第一個事跡是一座名山鑄英魂,1938年3月,抗聯五師,一連的16名戰士,他奉命前往小谷山,這個小谷山名不見經傳,當時有300多名敵人前來圍剿,16名戰士基本上都是獵人出生,連長被稱身槍之王,16位戰士還是在激烈的戰斗中,他的彈藥被打光了,連長命令兩名通訊員先撤,然后他們拉響手榴彈向敵人沖去。
第二個事跡,1938年10月,抗聯五軍一師100多人到黑龍江汾河遭到敵人包圍。部隊決定第二天早晨渡河,第二天婦女團準備先渡河,被敵人發現,敵人重火力突擊。冷云當時是婦女團指導員,他和幾位戰士從背后攻擊敵人,敵人不知所措,又回來攻擊這八位女戰士。后來他們也是子彈打光了,八位女戰士這個時候毅然決然的互相挽著手步入了波濤翻滾的河里,他們其中最大的23歲,最小的才13歲。
再一個事跡,抗聯第一陸軍第三方隊總指揮陳漢中,參加抗聯后敵敗日軍,敵人就逮捕他的父母和妻子逼迫他們去投降,敵人計劃破產了,后來在1941年12月將陳漢中包圍,他的右手遭到重傷,他還是和敵人搏斗,日軍用刺刀挖去他的雙眼又割去他的舌頭,他還是怒吼著,但是始終沒有讓他屈服。
再一個事跡,叫一腔熱血報中華。1940年2月23號,楊震宇將士在江西被敵人包圍,敵人勸他投降,楊震宇說我是中國人,我是不能向外國人投降的,然后他用子彈回答敵人投降,激戰中將軍身中數彈犧牲。這個時候敵人就疑惑,在食物切斷十幾天的情況下,在冰天雪地里他是怎么堅持下來的?殘忍的敵人就把他腹部拋開,結果發現將軍的胃里沒有一粒糧食,全是樹皮和草根、棉絮,在場的日本人就說中國竟然有如此威武不屈的人,還為他樹立了一個目標以示敬畏,真正的軍人。
東北抗聯凍死不屈服,餓死不屈服,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勇敢頑強、前赴后繼的戰斗精神。勇于獻身、不畏犧牲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東北抗聯成為一支打不爛,打不垮,打不死的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