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

  【本課主題】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

  【主講嘉賓】

  李勤,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精彩論述】

  師:朋友們好!歡迎觀看光明慕課,今天,我們探討的話題,是改革開放。

  學1:老師,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作為一名大學生,能夠生活在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快、百姓生活改善最大、國家綜合實力最強的時期,我感到非常慶幸。

  師:的確,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增速,和影響,在世界經濟史上是空前的。沒有改革開放,一切都沒有可能。

  學2:那么,四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大勢所趨呢?您能不能為我們回顧一下四十年前的中國?

  師:好的,四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內憂外壓的形勢,逼出來的,是大勢所趨。1976年“文革”結束后,中國各項政治制度被歪曲和破壞,整個社會,陷入持續動蕩之中。鄧小平是這樣概括這一時期的,他說:中國社會從1958年到1978年20年時間,實際上,處于停滯和徘徊的狀態,國家的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和提高。

  從GDP總量看,1978年,中國的GDP占世界GDP 總量的比重僅為1.8%。“文革”結束時,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處于貧困狀況。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多數指標排都在世界國家和地區170名以外,處于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組織劃定的貧困線以下。

  學2:您能不能具體說說老百姓的生活狀況?

  師:可以,從1958年到1978年20年間,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長不到4元,由于物質短缺,老百姓的日常消費,幾乎離不開各種票證。我是60后,現在印象最深的是,那時候,我家存放各種票證的盒子,那可是全家人生活的來源和保證,所以,我媽媽都是把它鎖在柜子里的。那時候,買糧要憑糧票,買布要憑布票,想吃點肉吧,還要肉票。

  學1:我看個一個小品叫做《糧票的故事》,我爺爺和小品中的爺爺一樣,也是經常給我講那個時代的故事。我家是河北的,我爺爺說當時的票證數不清,每個地方又都有地方票證,他從河北到湖北來出差或探親,非要開具證明換成全國糧票才能出行。

  師:是這樣的。城市居民,只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職工家里,幾乎沒有任何財產,成了名副其實的“無產階級”。手表、自行車、縫紉機,這些基本生活用品,成為城市居民夢寐以求的三大件,這三大件,還要憑配發的,工業券才能買到。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不到7平方米。

  學2:那么老師,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師:農民的生活更加貧困,20年的人民公社,加上“文革”十年動亂,使中國農村,呈現出破敗的景象。人民公社制,已經失去了農民的信任,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當時,社員從人民公社,得到的生活物質,難以維持生計,有近5億農民,溫飽問題,沒有著落,絕大多數農民,辛辛苦苦在土地上干一年活,每天的收入,還不到人民幣2角。據農業部統計,1978年,全國每人每年,平均從集體分配到的貨幣收入,僅74.67元,其中,兩億農民的年平均收入,低于50元。1977年,安徽省委書記萬里,在安徽定遠縣調研時,看到一個上身只穿了件空心棉襖、腰里面系了條舊布帶的青年農民,挑著一副擔子,走累了,正在路邊休息,就走上去同他聊天。當萬里問到他,有什么要求時,他拍拍肚皮說:“沒有別的要求,能填飽肚子就行。”萬里說,這個要求太低了,問他還有什么要求?這位農民,又打開棉襖,拍拍肚皮說:“里面少裝點兒山芋干子!”通過調查,萬里發現:原來,農民的生活水平,這么低啊,吃不飽,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個房子的樣子。淮北、皖東有些窮村,門、窗都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他說:“我真沒料到,解放幾十年了,不少農村,還這么窮”農村的破敗,已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學2:老師,聽完您的講述,讓我想起小時候我的爺爺奶奶經常跟我講起他們年輕時候的生活狀況。我的家鄉在湖北農村,那時候日子過得很苦,生活很不方便。就說當時的出行方式吧,因為窮買不起自行車,縣城里也沒有公交車,所以他們出門都是靠雙腿走路。我爺爺奶奶經常開玩笑說,他們那時候的人都特別能走路,一天走個六七十里不在話下。

  師: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村民,冒著坐牢的危險,在一份承包責任制的文書上按下手印,這實際上是貧窮饑餓逼迫出來的結果。

  學1:通過老師以上的講述,我們了解到,“文革”結束時,中國城市和鄉村老百姓的生活都處于貧困狀態,這與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該向何處去呢?

  師:國內的困境,迫使中國,走上改革之路。正如鄧小平曾說:“這種情況不改革行嗎?”“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不改革就死路一條。”

  學2: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和中國周邊國家又是怎樣的發展態勢呢?

  師: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快速發展,中國周邊,原來一些比較落后的國家和地區,比如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地也實現了經濟的快速騰飛,在生產效率上,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巨大,科技發展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40年左右。

  學1:我曾經看到一個資料,說1978 年西德一個年產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國生產相同數量的煤卻需要16萬名工人,相差80倍。法國戴高樂機場,1小時起落60架飛機,而北京首都國際機場1小時僅僅起落2架飛機,還搞得手忙腳亂。1983年,第一輛上海大眾桑塔納轎車下線,當年一位德國記者說道:“大眾汽車好像是在一個孤島上生產,中國幾乎沒有任何配件供應商。中國車間里的葫蘆吊、長板凳、橡皮榔頭,都是我爺爺輩的生產方式”

  學2:我國的生產效率很低,咱們湖北是鋼鐵工業重要基地,1978年,法國馬賽的鋼廠年產350萬噸鋼,只需7000工人,而武漢鋼鐵廠年產鋼230萬噸,卻需要6.7萬工人,相差14.5倍。

  師:可見,差距之大。1978年谷牧副總理,帶隊到西歐五國考察,看到瑞士發電廠,已經在用計算機管理,而在中國西南一家大型煉鋼廠,一臺140年前的英國機器居然還在使用。這一年的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對日本,進行了正式訪問。他視察了日產汽車公司,了解到公司月產汽車 44000 輛,是當時中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月產量的99倍。他感慨地說:我懂得了什么是現代化。我們歡迎工業發達國家、特別是日本產業界同中國合作。”1978年黨和政府領導,先后走出國門,都強烈的感受到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巨大優勢,出訪者共同的感受是,三個沒想到:沒想到世界現代化,發展程度如此之高,沒想到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如此之大,沒想到西方發達國家老百姓的生活與中國相比,高出如此之多!他們對當時中國的狀況,痛心疾首:中國目前的狀況,太落后了,這些年耽誤的時間,太長了!外部壓力,迫使中國人民必須解放思想,突破觀念和體制障礙,實行對外開放,殺出一條血路。

  學1:所以,我理解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

  師:是的。這40年中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展開了全面改革;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打開了對外開放的大門。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學1:老師,聆聽了您的講解之后我認識到,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向我們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選擇的這條道路,是促成中國經濟騰飛的唯一之路、明智之路,同時也證明了改革開放是人民群眾的自愿選擇。

  師:毫無疑問,如果沒有這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實踐讓我們認識到,改革開放是使中國擺脫貧窮、走向富強的根本途徑。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在這里,借用外國媒體人的一句話,說,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愈發顯示出大國的氣度,和強烈的自信。”

  好,今天我們的討論就到這里,謝謝朋友們的收看,再見!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