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如何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本課主題】

  如何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主講嘉賓】

  孫來斌教授

  【精彩論述】

  學生: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 程艷

  師:程艷,這是一幅世界名畫。你有啥印象嗎?

  生:老師,我記得這好像是高更的畫,名字還挺有趣的呢,《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

  師:你說對了,記性挺好的。這幅畫19世紀末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高更的代表作,作品蘊含著畫家對生命本真的拷問與體悟,值得我們反復品鑒。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里來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這段話飽含哲理,發人深思。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這一段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彰顯著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為民宗旨。習近平同志曾說: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就是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所以每有新的挑戰、新的考驗,“腦海里翻騰的都是陜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可以說,“信天游”背后是共產黨人深深的人民情懷。

  生:老師,我想起了安泰的故事。安泰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他是大地之神的兒子。安泰只要不離開地面就會有無窮力量,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但是,赫拉克勒斯發現了這一秘密,便設法把安泰舉在空中,在空中把安泰掐死了。斯大林還曾經引用安泰的故事,告誡蘇共不能脫離人民群眾。

  師:是啊,斯大林多次引用過安泰的故事,可惜,蘇共最后卻犯了嚴重脫離人民的錯誤。記著安泰的故事,記著蘇共的教訓吧。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生:老師,我們經常聽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我們黨為什么要反復強調這一點呢?

  師:為什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理論上說,這是由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決定的,也是由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最終決定力量。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們始終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

  從實踐上看,這是有深刻的經驗教訓的。十月革命勝利以后,列寧面臨執政黨建設的嶄新歷史課題。他深刻認識到,黨的中心任務雖然發生了轉變,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不能變,對于布爾什維克來說,“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斯大林后來也多次告誡蘇共不能脫離人民群眾。但歷史表明,蘇聯解體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根本性的一條就在于蘇共嚴重脫離群眾、蛻化變質,最終喪失了繼續執政的群眾基礎。蘇共垮臺的沉痛教訓表明,一個政黨,如果脫離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會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會失去生命力。縱觀我們黨的歷史,我們黨之所以得到人民擁護和愛戴,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毛澤東同志曾將人民群眾比喻為任何力量都攻不破、打不垮的“銅墻鐵壁”,并強調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習近平同志強調,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

  生:老師,這兩年有兩部電影非常受歡迎,《戰狼2》、《紅海行動》。您看了嗎?

  師:是的,這些以海外撤僑為主題的電影得到了許多觀眾的點贊,正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為民宗旨。我了解到,也有少數觀眾曾質疑影片中關于撤僑的某些情節不合常理。利比亞撤僑事件的親歷者——中建八局海外部設計師王本虎面對公眾,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這些鏡頭不是杜撰的,而是有原型的。2011年2月22日至3月5日,當中國公民受到戰亂威脅、驚慌失措之時,及時得到了黨和的關心。中國政府協調指揮,海、陸、空聯動,從利比亞撤僑,最終將35860名中國公民平安撤出利比亞。當他們回到祖國、與親人擁抱的那一刻,心情非常激動。其中,當飛機回到北京的時候,有一個員工趴在地上親吻土地,在場的每個人都淚流滿面。王本虎等人多次說過,經歷了撤僑,我們從內心地感謝黨和國家。當年若不是國家出手,我們可能回不來了。

  生:您剛才講的這些場景,我好想也在網上看到過。那您能不能再講講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呢?

  師:好,下面我們談談如何做的問題,總而言之一句話: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黨中央治國理政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執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生:老師,您能再說得具體一點嗎?

  師:好,具體說來,我認為有三點比較重要。第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告誡全黨,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生:老師,記得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時曾莊嚴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句話說得太好了。

  師:你說得對。第二,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在各項制度安排之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落實在各項制度安排之中。

  生:老師,好像有句話說,“黨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師: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話。換言之,那就是,第三,把人民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以帝王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運轉邏輯的寫照。少數人發財,多數人受累,是資本邏輯導致的“李嘉圖陷阱”。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增進民生福祉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目的。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我們黨注重將“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最高標準。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

  生:老師,我還想問一個問題,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那么,新時代下,我們又如何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呢?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黨的十九大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第一,增強人民利益至上的意識。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我們要更加自覺地維護人民利益,堅決反對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在糾正“四風”上取得重大成效,但官僚主義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生:是啊,老師,以前人們去辦事,常說一些部門“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事難辦”。現在群眾又反映,這些部門確實變了,變成“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說”,但就是“事難辦”。

  師:你說的這些情況確實存在,這就是所謂的“新衙門作風”,必須堅決予以制止。習近平總書記年前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糾正“四風”不能止步,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我再說下一點。第二,積極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當前,人民既有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也有日益凸顯的教育、醫療、生態、社會治理等公共產品需求,還有不斷增長的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可以說,從生存到發展、從物質到精神、從民生到民主、從福利到權利,人民的需求呈現個性化、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等特點。

  生:確實如此,就拿吃來說,以前是擔心吃不飽,吃不好,現在更多的是擔心吃得安不安全。再看近年來國民去日本旅游,大量購買馬桶蓋、電飯鍋,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新需求。

  師:是的,所以我們要不斷積極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要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生:老師,這個我深有體會,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比如我們學生,最關心的是宿舍住得舒服不舒服、食堂吃得好不好、圖書館資源夠不夠豐富。

  師:是,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既是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也是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具體體現。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