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
【本課主題】
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主講嘉賓】
盧勇,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精彩論述】
師:
朋友您好!歡迎觀看光明慕課。我是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盧勇。
生:
朋友您好!我是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院的碩士研究生李海泉。
師:
近代以來,中國遭逢“三千年來所未有之變局”,社會進入新舊更替的轉折時期,各種流派、思潮競相登臺表演,出現了激烈爭鳴的局面。但是,最終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使之成為在中國社會占據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
生:
歷史和人民為什么要選擇馬克思主義呢?
師:
這是歷史的必然,是近代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民眾探索國家出路的必然結果。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大門,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重大的社會變動極大地動搖了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一批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沖破傳統的“貴華夏,賤夷狄”的思想藩籬,以新的眼光審視世界,向西方尋求新思想、新理論。
但是,不論是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提出的平均主義思想,康有為等維新志士們提出的“君主立憲”方案,還是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的以“三民主義”改造中國的理想,都不能徹底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達不到救國救民的目的,在實踐中先后失敗。民族危機愈發深重。
毛澤東同志說,“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這些情況推動近代中國的先進分子去尋找新的道路。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生:
為什么中國先進分子的思想在十月革命后會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呢?
師:
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列寧192O 年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中,描寫過俄國人尋找革命理論的經過。俄國人曾經在幾十個年頭內,經歷艱難困苦,方才找到馬克思主義。中國有許多事情和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國相同,或者近似。封建主義的壓迫,這是相同的。經濟和文化落后,這是近似的。兩個國家都落后,中國則更落后。先進的人們,為了使國家復興,不惜艱苦奮斗,尋找革命真理,這是相同的。”
這也就是說,第一,近代俄國的國情與中國的國情有相似之處,這表明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馬克思主義指導自己走向解放。顯然,這對力圖挽救民族危亡的中國先進分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二,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俄國,號召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并以新的平等態度來對待當時的中國,這有力的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第三,在十月革命的過程中,俄國工人、士兵、農民群眾的廣泛發動,以及由此取得勝利的事實,也給當時中國的先進分子以許多新的啟示,并推動他們去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
生:
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 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主義是否滿足了近代中國的需要呢?
師: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具有科學性與革命性特質,散發出耀眼的真理光芒,能夠滿足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現實需要。對近代中國先進分子來說,當他們接觸到馬克思主義以后,就紛紛被其真理性所折服。
比如,中國共產黨早期理論家楊匏安同志曾由衷感嘆道:“自馬克思氏出,從來之社會主義,于理論及實際上,皆頓失光輝。”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蔡和森同志說:“馬克思的學理由三點出發:在歷史上發明他的唯物史觀,在經濟上發明他的資本論,在政治上發明他的階級斗爭說。三者一以貫之,遂成為革命的馬克思主義。”
20世紀初期,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特質,通過“三次論戰”得到了充分展示。
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李大釗和陳獨秀駁斥了胡適“改造中國必須從研究和解決具體問題入手”的改良主義主張,說明了“只有用革命的方法解決中國社會的問題,一個一個具體問題才有解決的希望”;在“關于社會主義的討論”中,馬克思主義者運用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等馬克思主義學說,批駁了梁啟超、張東蓀等人在“溫和改良”中實現社會主義的觀點,宣揚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論;在與無政府主義的論戰中,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揭露了無政府主義者“絕對自由”主張的極端理想化,引導人們進一步廓清了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界限。
真理越辯越明。正是與各種思潮的激蕩碰撞中,馬克思主義綻放出耀眼光芒,越來越多的人們切身感受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進而堅定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政治信仰。2017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強大生命力,表明馬克思主義對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
看來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絕非一時沖動,也不是誤入歧途。
師:
確實如此。在近代以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找到了一條使中國走向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正確道路,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逐步深入,進一步回答了中國如何發展的問題。經過40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證明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的理論根基正是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勇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圍繞回答好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根本理論指引,其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已被充分證明,得到全黨全國人民的高度認同。
好了,關于這個問題就談到這兒。朋友,不知道您聽了我們的談話,是否贊成我們的觀點。感謝您的點擊、觀看,再見!
生:
謝謝,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