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如何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的主流和本質

  【本課主題】

  如何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的主流和本質

  【主講嘉賓】

  宋儉,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精彩論述】

  一、如何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的主流和本質?

  師:今天我們來談談對于初學者來說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過程中,如何避免歷史知識的碎片化、表面化,認識歷史的主流和本質?

  生1:老師,歷史的主流是指歷史發展的規律,它應該就是體現和反映著歷史的本質吧?

  師:可以這么理解。歷史的主流和本質是兩個關聯性很強的概念,歷史的主流是指歷史發展的規律或趨勢。歷史的本質則是指某一歷史過程或某一具體歷史事件的本質特征。我們通常看到的歷史過程或歷史事件,首先表現為歷史現象的呈現,歷史現象和歷史本質是構成一個歷史事物的兩個基本要素,歷史現象是歷史本質的外部表現,是指歷史運動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歷史現象是紛繁復雜的,歷史研究的主要任務是透過歷史現象揭示歷史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

  生2:老師您說得有點抽象,能不能談得具體一些。

  師:那就說具體一點。先打一個比方,我們看看黃河。(特寫:插入中國地圖和一組黃河的圖片)我們看到的地圖和圖片,黃河給我們呈現的樣態和流向是多樣化。

  歷史也是多樣化的,但多樣化的歷史有其內在的邏輯和規律。歷史便如一條長河,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主流,有支流,蜿蜒曲折。在不同的階段,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就像我們看到的黃河一樣,黃河總的趨勢是滾滾東流,這是由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形所決定的。但是,由于黃河流經的區域并不都是西高東低,所以黃河也并不是每一區段都是東流的,在一些特殊的地段,還有向北、向南,甚至逆流的。歷史的長河也是如此,我們如果不能正確區分歷史的主流與支流,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就可能會被歷史的支流和一定階段的逆流所誤導,也就難以認識歷史的本質,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

  生1:您的意思是說,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對任何一個具體的歷史事件,都不能孤立的看,而要放在一個較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來考察,看它是不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師:對。我們說的歷史主流就是歷史發展的潮流。孫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我們評價一切歷史現象的標準,看他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歷史的進步,還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阻礙歷史的進步。

  但需要注意的是,歷史在其發展過程中,并不是在其每一發展階段都必然表現出主流的趨勢,可能會有曲折,甚至在一定時間內可能呈現出逆流的現象。因此,區別歷史的主流與支流,正確認識歷史過程中一定階段呈現的某種歷史現象與整體歷史發展主流的關系極為重要,不能把握歷史的主流,就很難對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做出正確的評價。

  生2:所以,我們對于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每一具體歷史時期、歷史事件、思想主張、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應該以其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為基本的評價標準。

  師:是的,舉個例子來說吧。你們說說看,對辛亥革命怎么評價呀?

  生2:教科書的說法是: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

  生1:但是,也有人將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黑暗、軍閥混戰、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歸咎于辛亥革命。認為辛亥革命并沒有讓中國好起來,老百姓的日子反而更糟了,并由此否定辛亥革命的意義。老師您怎么看這種評價呢?

  師:這樣的事實是存在的。我們不否認辛亥革命失敗后,在一段時間里,中國的確進入到20世紀最黑暗的時期,瞿秋白當時就評價說:“中國的辛亥革命死了!在滿中國都是反動的潮流”。

  生1:毛澤東曾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也說過:辛亥革命后,“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

  師:對。毛澤東、瞿秋白等人都揭露過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的黑暗,但他們并沒有因此就否定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和偉大意義。辛亥革命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社會的黑暗,反映的只是歷史發展過程中一定階段的曲折性。當我們把辛亥革命放在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過程來考察時,毫無疑問,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必須要分清什么是歷史的主流和主導方面,什么是歷史的支流和次要方面,不能將二者混淆起來。

  生2: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是這樣吧。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歷史人物形形色色,在同一歷史事件中,不同歷史人物有不同的表現,同一歷史人物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事件中的表現也不相同,只有把每一歷史人物都放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以其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為基本的標準來考察,才能正確評價其歷史地位和作用。

  師:對的。下面,我們再來談談避免歷史知識碎片化的問題。你們都有聽過“盲人摸象”的寓言吧?

  生1:聽過。說的是5位盲人想了解大象長成什么樣子,分別摸到了大象的5個不同的部位,由此,得出了5個完全不同的結論。

  師:對。這就是由于知識碎片化,而得出以偏概全的結論。雖然就局部來說,5個盲人的結論都是真實的,但放在整體來說,就是錯誤的。碎片化的歷史知識,也有可能導致同樣的結果。在近年來興起的中國近現代史“熱”中,就常有這種“盲人摸象”的觀點。如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評價,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

  生2:有一種是熱捧。例如對臺兒莊戰役、昆侖關戰役等具體戰役的肯定而得出國民黨正面戰場英勇抗戰,是抗日戰爭主戰場的結論。

  生1:還有一種是罵殺,由對豫湘桂戰役、皖南事變等具體歷史事件的評價而得出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結論。

  師:對。這就是由個別歷史事件而得出對整體歷史的評價。這樣的觀點當然是片面的,不準確的。不能由碎片化的個別歷史事件或某個具體的歷史細節而得出結論是歷史學的常識,因為僅僅由個別歷史事件或某個具體的歷史細節不僅無法獲得對歷史過程的整體、全面的認識,不可能把握歷史發展的主線和規律,而且也可能偏離具體歷史事件的本質。

  生2:歷史細節也很重要呀,您不是經常跟我們講,歷史主線和歷史分期是歷史的骨架,細節才是歷史的血肉呀。

  師:對于具體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精細的考證研究當然是重要的,對于具體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的考辯愈細致、愈深入,對于由一個個具體歷史事件和歷史細節構成的歷史整體和歷史全過程的認識就愈深刻。但是,歷史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前后有連貫性,事物之間有關聯性,如果不能把具體的人和事放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來考察,考察其與相關事物的聯系性,而只是孤立地考察一個個具體歷史事件或歷史細節,就會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生1: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曾經說過:“只有掌握了更豐富的史料,才能使中國的歷史,在史料的總和中,顯出它的大勢;在史料的分析中,顯出它的細節;在史料的升華中,顯出它的發展法則。”

  師:確實如此,碎片化的史料是不能顯出歷史“大勢”和“發展法則”的。只有把一個個具體歷史事件和微觀歷史細節放在宏觀的歷史框架和長時段的歷史過程中考察,并將其按照一定的聯系組織起來,使之成為有機的整體,才可能透過具體的歷史事件和微觀的歷史細節中認識歷史的本質和歷史的規律性。如果脫離歷史的整體和歷史發展的全過程來評價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得出的結論便有可能如“盲人摸象”。

  生2:老師,您給我們歸納一下,我們在學習在歷史的過程中,要如何避免歷史知識的碎片化,正確認識中國近現代史的主流和本質?

  師: 第一,要正確認識個別歷史事件或具體歷史細節與整體歷史的關系,切忌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由個別歷史事件或具體歷史細節得出對整體歷史的結論。

  第二,認清歷史的主流與支流,正確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一定階段曾經呈現的某種發展趨向與整體歷史發展主流的關系。

  中國近現代史上發生的大事很多,可謂千頭萬緒,但都是圍繞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主題來展開的。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就是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探索、奮斗的歷史。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