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
【本課主題】
“技術決定論”辨析
【主講嘉賓】
周金華,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精彩論述】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與技術既保持著各自的相對自主性,同時,二者之間又存在著復雜的雙向互動。因此,在技術與社會關系問題上,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任何一方,而應該把技術與社會看成是一個動態整體。也就是說,社會和技術處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要素間的整體性互動和進化之中。就此而言,單獨強調技術對社會的決定作用是不全面的,也是不正確的。
正確看待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要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要堅持唯物辯證的方法論立場。技術與社會是雙向互動的,技術既具有相對獨立性、價值負荷以及推動社會進步的功能,但它也受到社會制度和環境的規約、刺激與塑造。全國高鐵網的建成改變了中國人的出行模式并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這是技術對社會進步推動作用的體現;近年,我國科技研發資金投入屢創新高,新的科技成果層出不窮,除了“新四大發明”之外,“天眼”、“大飛機”、“殲20”,等等,奪人眼球、催人奮進,這是社會進步對科技促進作用的體現。
第二,要認識到社會制度對于科學技術社會功能發揮的規約和限制。科技正面社會功能的發揮,首要的就是要有合理的社會制度來保障科技的正確運用,使科技始終為人類造福。在當今世界,特別是要警惕由于資本的盲目逐利而對科技的非人道利用或被資產階級用作剝削壓迫人民的工具。
第三,要堅持對待科學技術的正確原則理念。一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不是人無止境索取和利用的對象,而是人類的伙伴;二是可控性原則,一些新的科技發明和創造,在沒有充分認識其運作機制和后果、或者尚未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情況下,不宜輕易利用,例如不可降解塑料、轉基因食品和克隆技術;三是法治化原則,現代科學技術應全方位納入法治軌道;四是人類尊嚴原則,科學技術的運用推廣,歸根結底是為了人類謀幸福和保障人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