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
【本課主題】
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及其辯證關系
【主講嘉賓】
左亞文,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精彩論述】
主客體之間存在著一種不可分割的相互生成、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
首先,二者之間相互生成、相互建構。無疑,在主客的關系中,主體是主動的、能動的方面,客體是被動的、受動的方面。隨著主體能力和需求的發展,其不斷地把自然的自在的存在納入到主體的認識和實踐的范圍之內,使之轉化為人化的為我的存在,因而客體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一個在主體作用下的逐漸生成和進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本身也不斷地從客體之中吸取物質、信息和能量而充實自己,因而使自己的本質力量得到發展和提升。主客體間的這種相互生成和相互建構是建立在人類的認識和實踐的基礎之上的,而且在永無止境的循環往復中把二者及其關系逐漸地引向深入。
其次,二者之間相互蘊涵和相互滲透。就認識的主體來說,其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客體,同時,他還要從自然、社會的客體中攝入物質的和精神的要素以維持自身的存在,因而在主體之中滲透乃至充滿著客體的要素,假如沒有客體的要素融入到主體之中,主體一刻也生存不下去。就認識的客體來說,它也不是一個與人無關的存在,作為一種相對于人來說的對象性的存在,它渾身上下都打上了人的印跡,按照馬克思的說法,它屬于人的“無機的身體”。因此,無論是主體和客體,它們之間不僅相互關聯、相互依存,而且相互包涵、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謂純粹的主體和客體已經不存在了。
黑格爾曾指出:“主體即客體”。這就是說,主體之所以是主體,是因其不斷地把自己對象化為現實的客體,并通過客體來展示和證實自己的主體性的特征。這一過程我們把它叫做“主體的客體化”。與此同時,客體的要素也不斷地被主體所吸收,并轉化為主體的內在的本質屬性。這一過程我們把這叫做“客體的主體化”。無論是“主體的客體化”還是“客體的主體化”,并不是分別發生在兩個不同的過程,而是存在于同一過程之中而表現為相互矛盾的兩個不同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