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
【本課主題】
為什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主講嘉賓】
范衛青,武漢大學商學院。1989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取經濟學院經濟學系研究生,1992年畢業并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2年分配到武漢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1994——2001年任講師,2002年起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政治經濟學原理和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相繼在《世界經濟》《經濟學動態》《江漢論壇》《經濟評論》等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十多篇,并參與編寫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和《普通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重點難點解析》(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精彩論述】
為什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老師:大家好!我們都知道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一次載入史冊的重要會議,正是這次會議上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歷史性決策——把整個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這是我們黨在科學分析國內國際發展大勢、準確把握時代主題和人民愿望的基礎上,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撥亂反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從那時起,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新的壯麗史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改革開放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我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小馬,關于這一系列的歷史性變化,你能不能列舉一些表現來看呢?
同學:老師,反映這一系列的變化是全方位的,我覺得主要有這么一些:30多年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不足3%;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的位次上升到第2位,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上升至8000美元左右,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高等收入國家;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還有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各項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家文化軟實力不斷增強;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社會管理不斷改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面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嚴峻形勢,確立了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理念和基本國策,努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老師:是的,改革開放使我們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大大加快了,使中國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伴隨著一些風險與挑戰,積累了一系列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比如:經濟結構不合理,區域、城鄉發展失衡;7000萬人口渴望脫貧,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資源環境的承載已近極限。等等。
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不僅要破解當下難題,更要著眼長遠,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努力實現一個現代化國家的長治久安。 而放眼世界,面臨百年不遇的大變局,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未消散,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全球治理困局凸顯。地區沖突、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甚囂塵上等等。
那么中國,怎么辦? 這是歷史之問,是人民之問,也是時代之問!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面對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須順應當今世界發展大勢,抓住機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這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此必須全面深化改革,這種改革不是零敲碎打,也不是碎片化修補,而是各領域聯動和集成的全面系統的改革。
其次、 適應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大家了解我國改革的歷史進程,我國的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的。30多年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前面我們提到過。這些問題涉及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只有通過統籌推進、協同配合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決。
第三、抓住機遇、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縱觀世界,變革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加快推進變革,特別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和興起。抓住和用好機遇,對黨和國家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同學: 我記得習近平總書記曾做過這樣的比喻: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一比喻,生動詮釋了全面深化改革中“深化”二字的含義。
老師:對,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難在深化。
“全面”,就是強調必須構建起豐富全面的改革目標體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統領下,明確各領域的分目標,凸顯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全面”,就是強調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的重要性。各領域改革緊密聯系、相互交融,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它領域,同時也需要其它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唯有強有力的頂層設計,才能開辟改革新局面。
“全面”,就是強調要構建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全面,體現在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里,體現在改革的總體效應、總體效果里。
強調“深化”,就是強調改革不能浮于表面,必須向縱深推進。必須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再上層樓、再進一步、再深一層。
強調“深化”,就是強調要具備攻堅克難的堅定意志。改革越入縱深,各種矛盾問題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
強調“深化”,就是強調改革者要敢于觸碰深層利益,敢于改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動一些人的奶酪。改革者要敢闖敢試,能盡責,敢擔當。
同學:全面深化改革,是當今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我認為有一個詞很好地詮釋了改革的價值底色。這個詞叫“獲得感”,是現在時髦的一個詞。
老師:你說得很對,全面深化改革,已成為當今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它讓全體中國人民受益,也為全球治理提供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信心。
全面深化改革,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它透過一個個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等等,回應了全面深化改革“為什么改”“往哪兒改”“為誰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時代關切,也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走好中國道路,如何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課題。
關于為什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這個問題,就講解到這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