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答卷”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評論文章和新媒體產品,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寶貴經驗,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優勢,讀懂和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常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2月26日就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
(漫畫/張婷婷)
社會保障體系從“廣覆蓋”到“全覆蓋”
我國歷來重視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出頂層設計,推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
例如,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并軌,建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組建國家醫療保障局;推進全民參保計劃,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等等。可以說,人民群眾不分城鄉、地域、性別、職業,在面對年老、疾病、失業、工傷、殘疾、貧困等風險時都有了相應制度保障。目前,我國已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
這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社會保障體系頂層設計聚焦社會需求的不斷優化。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何文炯曾撰文介紹,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提出的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方針是“廣覆蓋、低水平、多層次”;21世紀初,這一方針的表述變更為“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則進一步提出,“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從“廣覆蓋”到“全覆蓋”,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后者意味著社會保障被正式確立為全體國民的一項基本權益。
遵循這一新的方針,相關改革可以說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推進。這不僅表現為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大大拓寬,更體現在人們獲得社會保障服務的體驗感大大增強。如去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依托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做好社會保障卡應用推廣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2020年底前,各地區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梳理社保卡在政務服務領域的應用目錄,推進社保卡在一體化平臺中的電子證照共享應用,融合社保卡線上線下應用,實現社保卡支撐相關業務在本省(區、市)內和跨省份“一網通辦”,切實解決群眾痛點問題,提高服務效能。
繼續發展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是一個動態過程。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社會保障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持續發展和完善,必須堅持發展思維,久久為功。比如,當前人口老齡化繼續加深,城鎮化仍在加速推進,這些都是社會保障體系需要直面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因素。
此外,當前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面上實現了全覆蓋,但在保障水平上,縮小城鄉差距上仍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發展目標提升的同時,也要同步推進社會保障水平的相應提高,以更好保障人們共享改革與發展的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與時俱進,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社會保障事業不斷前進;堅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把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增長的基礎之上,不脫離實際、超越階段。同時,也要不斷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不斷推動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進展。這無疑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繼續發展和完善,提出了根本遵循。而其落腳到一點,其實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為全體民眾構建一個穩健有力的、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常新)
相關閱讀:
【實踐新論】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實踐新論】福利體系視野下的三種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國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