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答卷”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評論文章和新媒體產品,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寶貴經驗,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優勢,讀懂和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包存寬(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人與自然關系不斷調整、不斷適應的過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形成、拓展及未來的全過程。如今,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等價值維度的、全方位的戰略目標體系。
全面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超越,是人類文明的重大轉型。從價值遵循、目標引領、實現路徑、基本保障和責任擔當等方面,全面認識和深入剖析生態文明的新內涵和新要求,對于我們理解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漫畫/張婷婷)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之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往往人是主動的,自然是被動的。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鍵是人類管控好自身的行為。人類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對人類自身行為尤其是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進行嚴格的管控與約束、規制與調整,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載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明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統籌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上有機統一起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才能更好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高品質人民生活和高水平環境保護的統一。
美麗中國: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引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以及“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美麗中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目標之一。以美麗中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愿景,凝聚人民群眾的意志,激發人民群眾的智慧,匯聚人民群眾的力量,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一方面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動員全社會都以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要培育公共精神、社會責任、契約精神,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倒逼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實現人的現代化。
綠色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生態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還須依靠發展。可以說,綠色發展是更廣泛、更具深遠意義的環保。我們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環境是最為基本的生產要素,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健康價值、愉悅價值、審美價值等,生態與生產、環境與發展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互補互濟關系:一方面,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提高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
由此,綠色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包括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4.1%,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等具體目標。以此為指引,未來五年,我們將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出重要部署,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筑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實保障
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0年3月3日印發的《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到2025年,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落實各類主體責任,提高市場主體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
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中國式現代進程、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制度保障。生態文明下的環境治理,應在黨的領導下,理順政府、企業和公眾關系,合理準確定位三者的角色、職責和功能,落實各類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政府機制、社會機制的作用,尤其是提高市場主體和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加強彼此之間的協同與合作,形成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環境治理格局,構建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的責任擔當
現代化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生態環境關系各國人民的福祉,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美麗地球家園是人類共同夢想。
中國基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人類文明發展高度,把現代化與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履行大國的責任與擔當:一方面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經濟社會繁榮的現代化之路樹立信心,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鑒;另一方面,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通過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和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相關國家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為建設美麗中國和美麗世界提供綠色動力、創新綠色路徑。
相關閱讀:
【實踐新論】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實踐新論】福利體系視野下的三種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