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答卷”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評論文章和新媒體產品,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寶貴經驗,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優勢,讀懂和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鄧海建(媒體評論員)
2021年2月25日,中華民族的歷史翻開嶄新篇章。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8年來,近1億人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在新冠疫情暴發和全球風險挑戰驟增的逆風路上,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千年夢想,今朝圓夢。脫貧這件事,力有千鈞重。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自督戰,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考察調研了20多個貧困村,一以貫之、一抓到底。縱觀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的生動體現。新時代脫貧攻堅這一偉大實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重要條件,打下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
(漫畫:張婷婷)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有關于社會主義的理解,有一句耳熟能詳的經典論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這個道理其實并不復雜,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脫貧攻堅、共同富裕、高質量發展,都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意。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久前發布的《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指出,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不僅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也是人類減貧史乃至人類發展史上的大事件,為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為其他國家選擇適合自己的減貧發展道路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為破解現代國家治理難題、開辟人類社會發展更加光明的前景提供了中國方案。
脫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使命。1994年,新中國第一個有明確目標、對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貧開發工作綱領《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出臺;新千年以來,兩個為期十年的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實施,兩次提高扶貧標準。全面脫貧攻堅收官之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同時提出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分好蛋糕”“先富帶后富”……脫貧之后,共富為先。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這些發展中的巨大成就表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僅是一種美好的理念和愿景,更是具有巨大實踐成效的扎實行動。
“人民就是江山”
為誰脫貧?何以脫貧?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離不開“人民”。中國的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其本質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初心。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艱辛奮斗。從江西井岡山到河北灤平,從陜西柞水到山西大同……解決好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是事關人民群眾福祉的頭等大事。
頭等大事、頭等責任,背后對應的是為民情懷。治國之道,富民為始。8年來,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601億元。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土地增減掛指標跨省域調劑和省域內流轉資金4400多億元,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7100多億元,扶貧再貸款累計發放6688億元,金融精準扶貧貸款發放9.2萬億元……脫貧攻堅的歷史,氣勢磅礴地證明了一個真理: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自覺地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事實上,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始終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最高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說到底,初心是為了人民,路徑是依靠人民,這才能將以人民為中心貫穿治國理政始終。
“集中力量辦大事”
中國的全面脫貧攻堅之難,三組數據勝于言表: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按照現行貧困標準計算,中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二是按照世界銀行國際貧困標準,中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三是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關減貧目標。
這確實稱得上是“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奇跡是人民創造的,奇跡也是制度孕育的。無論是觀之中國特色減貧道路,亦或是分析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都離不開最為寶貴的經驗之一: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
“一個也不能少”的錚錚誓言,“大家一起走”的歷歷足印,是中國的強音。中西部22個省份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東部9個省份、14個市結對幫扶中西部14個省區市,五級書記抓扶貧,各方合力促攻堅……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及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貧困宣戰,舉國同心,合力攻堅,黨政軍民學勁往一處使,東西南北中擰成一股繩。
“集中力量辦大事”,千千萬萬的扶貧善舉彰顯了社會大愛,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人才、資金、技術向貧困地區流動,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不斷創新賦能,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萬企幫萬村”合力攻堅攜手并進。因為有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將脫貧攻堅上升為國家戰略;因為有社會主義制度為基,我們完成了“當前中國最龐大、最艱巨的系統性工程”。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只要我們堅持實干興邦、實干惠民,就一定能夠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現實!(鄧海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