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答卷”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評論文章和新媒體產品,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寶貴經驗,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優勢,讀懂和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李實(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詹鵬(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特聘副研究員、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在此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并著力解決以下問題。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在立足現實條件的基礎上扎實推進
實現共同富裕,需要清醒認識到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一現實。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我國仍是一個中等收入偏上的國家,人均GDP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規模還比較低,中低收入的群體比例較大。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共同富裕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它應該是一個長期目標,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過程。
在謀劃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部署方面,需要重視四個方面問題:一是清醒認識當前社會經濟現狀,認清目前與各項共同富裕目標的差距,實事求是地推進共同富裕;二是激勵不同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共建共富共享,充分帶動低收入家庭增收;三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需要圍繞“人的全面發展”理解共同富裕內涵,提高全體人民的福祉水平和發展能力;四是科學認識效率和公平之間關系,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要著力為低收入群體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由此,我們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大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總體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基于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仍然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現狀,要鼓勵勤勞致富、創新致富、合法致富,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幫后富,形成共建共享共富的局面。
先富帶后富、幫后富,要求重點關注中低收入群體。應該承認,這些群體多數分布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因而增收政策應該向這些地區傾斜,實現城鄉和地區協調發展。從收入來源角度來看,應關注三個方面:一方面是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借此提高初次分配收入來源。另一方面是通過社會保障政策給予足夠多的基本保障,發揮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養老保障政策在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是給予足夠完善的風險保障體系。在增收方面尤其注意兩類風險:一是經濟上的風險,幫助弱勢家庭應對天災或市場環境變化導致的巨額虧損;二是身體上的風險,幫助弱勢家庭應對發生概率低、但影響后果嚴重的大病問題,防止因病致貧。
?
(漫畫:張婷婷)
?
實現共同富裕關鍵在于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這就說明,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同人群人力資本積累差異所導致的個人發展能力的差別。因而,促進人力資本投資均等化,縮小個人能力的差異不僅是縮小收入和財富差距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基礎。這要求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1年版)》,基本公共服務包含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覆蓋了人的全生命周期,影響人的早期發展能力、成年時期就業能力和老年時期的生存能力。
因此,在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中,特別要關注“一老”和“一小”的問題。老年人的養老、嬰幼兒的養育和教育中公共資源的投入和配置最能夠反映出一個社會公共服務的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以“老有所養”為例,目前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讓面臨養老保障不足的人群能夠從養老保障體系獲得充分保障。
讓老年人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表明了一個社會的“尊老”美德,而“幼有所育”卻代表了一個社會未來發展的希望。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的嬰幼兒時期的成長環境、家庭條件、營養水平、養育方式、學前教育都對其后來的成長和發展起到重要影響。從人的全面發展來看,嬰幼兒是最需要關注的人群。特別是中西部等發展條件受到制約的地區,為他們提供同等的發展條件和環境,應該是實現共同富裕中的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
實現共同富裕要建立發展和共享相互兼容機制
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最重要的是處理好發展與共享之間的關系,均等與效率的關系。從理論上講,公平與效率之間不存在矛盾,更不是一種“二者選其一”的選擇項。社會公平是一個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也是經濟制度有效運行的基礎。然而,均等(平均主義)與效率之間確實存在著矛盾,特別是發展成果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會影響到效率和發展。我們改革前的經濟建設經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應該看到,均等和效率之間還存在著一種“倒U”型關系,即完全的均等分配(平均主義)會導致低效率甚至無效率,過大的分配差距也會導致低效率,而處在二者之間的共享狀態會帶來更高的效率,更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在“平均主義”狀態下,缺乏激勵機制,也就無效率可言。在分配差距過大狀態下,一些處于社會下層的人群會缺少發展機會,無力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不能提高發展能力,會造成社會的分裂,容易出現社會混亂,打斷社會經濟的發展進程。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尋找發展和共享之間的兼容機制。
共同富裕并非是均等富裕,是有差別的富裕,實現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的過程。在實現共同富裕進程中,采取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甚至更為極端的“劫富濟貧”的再分配方式都違背了共同富裕的宗旨。
實現共同富裕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理論上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理論進行系統性研究,為政策實踐提供科學指導。政策實踐應緊盯共同富裕目標,立足于實際,依托于理論,落實于“以人為本”,扎實推進。
相關閱讀:
【實踐新論】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