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答卷”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評論文章和新媒體產品,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寶貴經驗,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優勢,讀懂和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南木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要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讓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黨中央對我國未來農村扶貧工作以及鄉村振興工作進行的戰略性部署。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設立銜接過渡期。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這也意味著,盡管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但仍然需要繼續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漫畫:張婷婷)
上下聯動齊發力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組織和干部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是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寶貴經驗。經驗證明,脫貧攻堅工作不是某一地域、某一主體、某一方面的事情,因此,它要求政黨、政府、社會組織、貧困群眾、企業等各個主體在脫貧攻堅實踐中站好崗、履好職,有效形成群體力量。
廣大農村地區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上下聯動、密切配合依然是共繪鄉村振興美麗藍圖的法寶。
上下聯動要堅持黨的領導。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在茶園考察脫貧攻堅情況。畫面里,習近平總書記向正在工作的茶農們迎面走去。在他身旁的,是陜西省委書記、安康市委書記、平利縣委書記、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五級書記一起抓”,把黨的領導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各環節,有利于將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戰略優勢。
上下聯動要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基礎和前提。位于閩東寧德大山深處的下黨鄉,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全鄉沒有一條公路,素有“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說法。當地干部群眾發揚滴水穿石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干、久久為功,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充分調動廣大農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鄉村振興事業自然走上坦途。
有一句諺語這樣說:“三人省力氣,四人更輕松,眾人團結緊,百事能成功。”上下聯動、各方出力,健全組織動員機制,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鄉村振興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完成不了的目標。
齊心協力謀發展
回溯歷史,著眼現實,鄉村振興同樣需要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培育多元參與主體,鼓勵全社會下好鄉村振興這盤大旗。
企業要主動承擔時代賦予的職責使命,抓住鄉村振興的豐富機遇。企業家要心系企業、心系農民,葆有國家和民族的情懷,實現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民營企業具有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優勢,可以把先進生產技術模式、先進經營管理理念、現代生產要素以及就業崗位等帶入鄉村,助力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高校、科研院所要提供智力支持。寧夏西海固移民種菌菇脫貧致富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當地原本植被稀疏,“菌林矛盾”突出,種植菌菇不存在任何優勢。科研人員創新性地發明“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技術,發展菌業可以不用砍樹,小小菌草改寫了一個個貧困村的命運。如今,科研人員發現菌草不僅能種菇,還能固沙,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現實中,各地鄉村發展基礎迥異、自然資源分布不均,先進技術的介入能發揮“點石成金”的效果,讓鄉村振興走上化腐朽為神奇的捷徑。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通過社會慈善公益活動,能更好地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和鄉村文明程度,引導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需強調的是,慈善公益活動不是簡單的“輸血”,不是用資金和物資的輸送來“養懶漢”。通過輸入先進的理念技術,注入啟動資金,慈善公益能為鄉村振興的起跑助力。同時,慈善公益可以喚醒鄉村原本的美好風尚,例如,協助啟動村志、村史館、鄉賢館項目,為鄉村振興凝聚人心、培養美德。
因地制宜促創新
來之不易的扶貧脫貧成績,與黨中央的高度重視、科學謀劃密不可分,也離不開各地結合社情鄉情、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江西井岡山、河南蘭考等傳統貧困地區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不僅把政策、資源等精準地指向了貧困戶,更重要是讓貧困戶在新的產業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脫貧致富的成就和經驗,是全國擺脫貧困、走向全面小康的生動縮影。十八洞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找準發力點,推動產業、文化和生態融合發展。在今年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十八洞村迎來2萬多游客,同比增長了72%。十八洞村通過筑牢根基壯大產業,實現從“精準扶貧”向“鄉村振興”無縫對接。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近年來,安吉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農業產業為支撐、以美麗鄉村為依托,探索三產聯動、城鄉融合、農民富裕、生態和諧的科學發展道路,打通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探索出一條創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道路。
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有一個全國聞名的“懸崖村”——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懸崖村通向外界的“懸崖路”落差數百米,要攀爬藤梯進出。地方政府下決心投入,實現“懸崖村”整體易地搬遷。令人欣喜的是,經過雙向選擇,青壯年可自愿留在懸崖村參與旅游項目開發。在“懸崖村”升級的過程中,為大涼山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因地制宜,因地施策,一村一策,甚至一戶一策,才能取得較好效果。實踐證明,實現鄉村振興沒有一條一成不變的路子。只要在創新中求發展,在團結中求進步,依賴中國社會獨特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治理優勢,偉大的鄉村振興事業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邁不過去的坎,一幅記錄新時代鄉村建設成就的壯美畫卷已經徐徐展開。(南木)
相關閱讀:
【實踐新論】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