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答卷”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評論文章和新媒體產品,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寶貴經驗,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優勢,讀懂和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夏研
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習近平主席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我們要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
生態文明,已經是今天中國社會的“高頻詞”。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取得了顯著進展。近幾年,我們已經看到,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堪稱前所未有,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家園日益從藍圖變成現實。更宏觀地看,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營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人居環境,更是一場深入肌理的發展模式之變,是關系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漫畫/宋宜桐)
理念之深刻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令世人驚嘆的“中國奇跡”。但也要看到,發展粗放、環境污染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留下了不小的環保欠賬,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中國經濟突破“天花板”。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通過對發展價值、發展導向的再認識,生態文明理念成為全民共識,嵌入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不斷豐富和完善: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這“四個一”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把握,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體現了黨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生態文明理念,如今正從宏觀理念落實到各項政策細節里。“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并制定了更高標準的量化指標;民法典從開篇就提到了民事主體從事民事行為要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生態保護日益成為公民自覺;壤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生物安全法等生態立法相繼完善,中國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已基本形成……生態文明理念,正牢牢地成為中國民眾的信念基石,為社會發展畫出清晰的方向。
實踐之廣泛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我們看到,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引下,各地已然開啟一輪一輪的探索實踐,不斷夯實生態文明建設的細節,讓美麗家園更加具體可感可觸。浙江安吉堅守“綠水青山”,探索生態優先、系統整治、綠色發展、生態惠民等多種經驗做法,發展綠色經濟之路;天津加快能源革命先鋒城市建設,依托智慧能源小鎮等創新實踐成果,推動電網轉型升級和新能源應用,促進減排降碳,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福建三明封停無序開礦點,推進用清潔工藝、環保技術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并大力培育森林康養、休閑旅居、醫養結合等新業態……
各地的實踐,共同成就了今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成果:2019年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3.2%,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82%,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達74.9%。在中國大地上的廣泛實踐,呈現了“山河更美”的效果:曾經“霧霾圍城”“污水橫流”的景象已經大為改善;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規模效應初具,開始攀上國際產業鏈分工上游……這些,都讓中國以更加綠色、矯健的姿態翻出發展新境。
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也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也好,都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從長遠的眼光看,各項發展目標依然有待我們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度越高,要解決的問題也就越關鍵、越“難啃”。在生態文明建設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我們更要保持戰略定力,鞏固來之不易的建設成果,踐行新發展理念不動搖、不松勁,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零容忍、堅決不開口子,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筑牢根基。
目標之遠大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生態文明建設指向的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黨和國家的各項決策中,我們不難看到這種宏闊視野和長遠謀劃,擘畫出以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為計量單位的美好愿景。
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作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的“1”,意見為碳達峰碳中和這項重大工作進行系統謀劃、總體部署。根據意見,到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重點耗能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60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
統籌的全局性、規劃的長期性、指標的具體性,都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體現了我們黨站在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謀劃復興偉業。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在賡續五千年文明史的基礎上,開辟出一條綠色的現代化路徑,為中華民族打開廣闊的發展空間。
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中國的探索也是人類的探索,將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美國國家人文科學院院士小約翰·柯布曾如此評價:“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不斷取得進步,給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希望之光。”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場”是中國大地,但其中經驗與啟示則屬于全人類。
鼓點陣陣聲勢磅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生態文明的意義,落實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讓綠色成為發展的底色,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贏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夏研)
?
相關閱讀:
【實踐新論】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實踐新論】福利體系視野下的三種分配:通向共同富裕的中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