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元志(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技與產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建立第一個國家高新區。30多年來,國家高新區在實現科技與經濟相結合、依靠創新驅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177家國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超過1/3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3的科創板上市企業,國家高新區企業R&D經費超過1萬億元。2022年,國家高新區貢獻了16.8萬億園區生產總值,占全國GDP的比重為13.9%,是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做好“高”和“新”的兩篇文章,建設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是新時代國家高新區的歷史使命。加快構建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是打造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升級版的必然選擇。對于國家高新區來說,產業是核心內容,高新技術是關鍵屬性,資金和人才是關鍵要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是多維度、多鏈條的合作和協同創新過程,要通過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的合作機制,推動國家高新區形成要素高度集聚、技術高效交易、資本充分保障、人才自由流動的開放創新生態。
以強國使命驅動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自立自強是時代賦予國家高新區的責任擔當,也是國家高新區突破自我發展瓶頸的戰略舉措。從國家高新區的總體發展看,不少國家高新區的支柱產業仍然是傳統產業,高新特征還不夠顯著,創新能力的區域分布存在“二八”現象。有的地方政府更多地將高新區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載體,在對高新區的考核中重經濟增長、輕科技創新,熱衷于能夠當年建設、當年達產、當年見效的“短平快”項目。應在國家層面引導地方政府進一步完善對屬地國家高新區的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避免出現中央與地方考核“兩張皮”現象。
面對全球科技產業變革加速推進、群體突破的趨勢,國家高新區應把握機會窗口,結合資源稟賦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增強創新鏈的策源能力。以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為載體,強化產學研用各類創新主體的跨區域跨領域協作攻關,構建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創新全流程的產業創新鏈。一方面在頂層設計和整體統籌中應鼓勵國家實驗室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國家高新區布局,支持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國家高新區落地;另一方面國家高新區也要主動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圍繞產業發展短板和科技創新痛點建設企業研究院、重點實驗室、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創平臺,鼓勵各類創新主體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水平。
以市場規律引領科技產業深度融合
國家高新區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科技投入最大、科技成果和專利產出最高、新技術新產品產生最多的載體,在量子信息、高速鐵路、北斗導航、國產大飛機、5G通信等戰略性領域也取得重大突破。然而,國家高新區企業的研發投入和PCT專利數接近全國企業的一半,但是其貢獻的GDP不到全國的15%,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仍然面臨掣肘。無論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還是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都以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為關鍵著力點。應以企業為“出題人”梳理產業技術需求清單,梳理制約所在地高新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面向全球發布技術攻關需求,吸引國內外技術供給方“揭榜掛帥”,提供解決方案。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高能級創新聯合體,依托重大科技任務,以市場機制為紐帶,聯合行業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產學研力量,推動協同攻關技術瓶頸。
以產業需求引導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
人才鏈發揮著為創新鏈、產業鏈和資金鏈提供創新思維、專業知識、技術支持等的關鍵作用。針對人才供需不夠匹配、產教融合不夠緊密等問題,國家高新區應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推動科教深入融匯、產教深度融合。根據企業成長以及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積極推進跨部門合作,探索建立教育科技人才創新聯合體,鼓勵園區企業與高等院所院校開展專業型、技能型高素質人才的定制培養,為領軍企業下放人才自主評價權等舉措,形成“產業給場景、企業提需求、政府給政策、院校來培養”的人才供給模式。以產業需求引領的人才培養方式,為產業界建立外部技術團隊、儲備優秀人才、共享實驗平臺提供支撐,同時,院校在研究方向、應用場景、經費支持、人才實踐等方面也可以得到產業界的有力支持。應健全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探索雙重聘用、階段性任職等靈活引才用才制度,允許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在一定時間內保留原有身份到企業專門從事產業技術創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設置專門崗位引進企業科研人才,探索將與企業合作課題和聯合攻關項目等同于科研人員學術和論文貢獻。
以政策協同促進科技產業金融一體
資金鏈為創新、產業和人才鏈中的流動提供資金支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但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追求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的經營準則,與產業科技創新高風險、長期性、強外部性等屬性特性存在難以適配的結構性矛盾。應以一體化管理的思維打破部門邊界,加強各部門政策協調聯動,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資金鏈、圍繞資金鏈布局政策鏈,實現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良性循環。如工信部聯合多部委針對金融支持產業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開展了“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補貼貸款保險”聯動試點等工作,以財政補貼資金和硬科技屬性評價為抓手,著力暢通預期引導、價值共享和政策協同三個機制,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財稅等政策資源一體化。國家高新區應積極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協同中央部委做好目錄管理、政策增信、上市引導、財稅激勵、采購驗證、平臺服務等工作。分類分級分層挖掘園區硬科技項目、高價值專利和創新型主體,積極開展硬科技屬性試評和投融資對接工作,為更多擬上市企業獲得相關部委的征詢意見提供支持。鼓勵園區鏈主型企業和鏈屬企業參與“補貸保”聯動試點,整合地方資源參與“中央財政補貼+信用貸款+保險+基金+地方配套政策”的聯動機制,為創新主體及其配套企業爭取全生命周期資金支持。國家高新區在建設共性技術平臺的過程中以產業科技創新體集群的理念為指導,鼓勵共性技術平臺與創投基金加強合作,允許使用財政資金的共性技術平臺開展與平臺核心業務相關的金融投資,增強平臺自我“造血”能力。
以“城人產”理念推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
人才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產業、城市和人口深度融合,是實現各類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最大限度釋放動力潛力的關鍵。進一步做好“高”和“新”兩篇文章,國家高新區發展的底層邏輯應從原來的“產業-人才-城市”向“城市-人才-產業”方向轉變,推進生產生活生態融合。應注重城市功能、科創功能、產業功能在空間上的融合,圍繞不同層次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去完善功能區內生態、生活與生產等各項功能,以優美的生態環境、舒適便捷的生活環境吸引更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以高端人才吸引科技要素、產業要素、教育要素、金融要素匯聚,促進產業升級和帶動新興產業發展,以產業的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從而實現城市的長遠發展與經濟社會繁榮。改革、創新、開放是國家高新區的核心基因,應因地因時探索適合自身發展條件和水平的管理體制,以改革暢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打造綜合環境優美的“熱帶雨林”式創新創業生態。
(本文系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軟科學研究項目“科技自立自強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上海策略研究(22692118100)”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
?
相關鏈接
【時代青音】陳先達、臧峰宇對談:如何在時代語境中推進文化的實踐轉化
【時代青音】杭州亞運會:探索大型綜合性賽事成功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