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常慶欣(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衡量一個國家在經濟上實現現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主要看其經濟的“含金量”。這需要綜合考量產業基礎、市場潛力、宏觀調控能力等支撐條件,統籌考察經濟發展能夠持續不斷迸發創造力的內生動力、市場活力等能量源泉。不同于許多發達經濟體呈現出的“動能減退”“停滯邊緣”的趨勢,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力巨大,動能和態勢強勁,顯示出了較高的“含金量”,完全有條件、有能力行穩致遠。
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我國經濟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變化仍能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這與巨大的發展韌性密切相關。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遭遇偶然事件的沖擊可能會出現短期的波動,但決定其長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經濟韌性堅實與否。從世界范圍來看,一些經濟體由于基礎薄弱、韌性差,不僅在沖擊影響下經歷了嚴重收縮,難以恢復波動前的增長路徑,甚至在短期沖擊后演變成了趨勢性危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我國發展具有“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的重大論斷,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深刻揭示出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這也被各種“壓力測試”所檢驗、所證明。
這一堅實基礎,體現在完備工業體系的強力支撐上。“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從20世紀50年代推進工業化實現從無到有的蛻變,到改革開放以后完成從小到大的跨越,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轉型升級開啟由大變強的征程,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位居世界首位,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另外,我國地域廣闊,各區域資源稟賦存在差異、產業間配套能力強,能夠有效減緩和化解負面沖擊,有較好的自我修復能力。
這一堅實基礎,體現在有需求層次多元、規模優勢顯著的內需市場上。不管是2008年“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20年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還是當前推動構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日益突出,這是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應對外部沖擊、提升經濟發展自主性的有效途徑。在外部需求低迷的狀況下,我國在居民消費升級、產業轉型升級等重點領域形成了巨大的內需潛力和空間,2023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77.2%,成為推動經濟恢復和發展的“穩定劑”和“助推器”。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這不僅意味著擴大內需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性,還內蘊著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的新要求。
這一堅實基礎,體現在數量多、空間足、靈活性和可持續性兼具的政策工具應用上。宏觀調控必須適應發展階段性特征和經濟形勢變化。有效的經濟政策工具能夠幫助一國經濟在出現波動時審時度勢、從容應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了覆蓋面廣、針對性強的眾多政策:一些延續實施的政策如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稅費優惠、上調部分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等有利于穩定預期、增強信心;一些針對性強的政策如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持續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這些日趨合理運用的現代化宏觀經濟政策,應合了“擴需求、調結構、提信心”并重的基調。實際上,有效的經濟政策不僅能夠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韌性,對于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形勢下的世界經濟復蘇也至關重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這是有利于改善全球經濟治理、提升各國應對沖擊和經濟波動能力的中國倡議,也是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營造有利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外部環境的重要對策。
如果說發展韌性和潛力為中國經濟“含金量”奠定了堅實基礎,那么發展動力和活力就是進一步持續激發中國經濟不斷創造新成就的力量源泉。在經濟總量和規模不斷跨越新關口的同時,中國經濟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重點表現為經濟新動能成長壯大,產業、需求、區域、要素等結構持續優化。其中,創新是不斷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落腳點。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最直觀的表現是,技術創新成為我國社會生產力持續提升的戰略支撐,彰顯了我國經濟發展主要是作為一種從體系內部發生變動并不斷積累的過程。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這明確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地位和目標要求。經過多年沉淀,我國科技產出水平實現較大跨越,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在科技事業領域多次破解“卡脖子”難題,“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一方面是基礎研究“從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是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從1到10到100”的突破。從新能源到新一代信息技術,從深海到深空,蛟龍、天宮、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量子通信等基礎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標志著中國科技創新在國際上實現了并跑到領跑的質的飛躍。這不僅能夠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還有利于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例如,浦東新區就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中取得累累碩果,集聚了上百家創新型企業,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高技術引領發展的動能不斷積聚、增強。另外,依托技術創新,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工業物聯網為代表的各類新經濟在全國范圍內也得到了跨越式飛速發展,不僅促進了產業變革,而且為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增長起到了優化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推進市場競爭、促進消費需求轉型升級、增加就業機會等重要作用。
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觀察經濟活力的窗口,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成為推動我國經濟不斷煥發活力的重要主體。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重申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并明確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等,為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奠定了基調。從2022年財政部與科技部聯合印發方案,提出要“形成各類企業‘創新不問出身’的政策環境”,到2023年出臺《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對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實現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一系列部署,我國從市場體制、產權制度、國家治理、企業家精神等各個層面支持企業活動。多舉措激發了企業創新活力,目前中國經濟在政策效力與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相結合方面連續加碼,彰顯了我國經濟持續向好背后的“含金量”——是創新驅動、動力更足的增長。
正如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經濟形勢、部署經濟工作中深刻指出的,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也是中國經濟的優勢所在。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就需要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發揮強大的理論指導力,中國經濟“含金量”也將在發展基礎更加堅實、市場潛力加快釋放、發展動力不斷增強、政策效應持續顯現中進一步提升。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
?
相關鏈接
???【時代青音】陳先達、臧峰宇對談:如何在時代語境中推進文化的實踐轉化
???【時代青音】唐任伍:正確把握理論深度與網絡大眾化傳播的關系
???【時代青音】金民卿:新時代“兩個結合”的原創性理論貢獻
???【時代青音】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