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楊琳(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未來。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必須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不斷進行創造式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民族的精神支柱。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工作是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鍵。創造式轉化是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存在的一些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形式進行轉化,使其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產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表達形式。創新性發展指的是在繼承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民族精神、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以新的觀念、新的手段、新的技術和新的表現形式,融入時代精神,結合現代元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激活更新,使其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補充、擴大、完善,從而更具有影響力。
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工作的內涵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并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要推陳出新,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推陳”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積極創造符合新時代的形式,以適應時代發展,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出新”致力于創新性發展,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和提煉,為時代帶來新的內容,賦予其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推陳”旨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揮到極致,它不僅僅是一種繼承,還要通過創造符合時代的新的形式將其精華融入當下的社會環境,更加貼近大眾的口味和需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則重在“出新”,重點強調的是對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思想賦予新的時代內涵。簡而言之,創造式轉化重在如何以今天的角度來闡釋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重在如何用傳統文化的創新內涵解決現實問題。
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式轉化就要更好地認識和把握時代潮流,用符合時代需求的方式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傳播工作。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要大力利用數字技術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分散在各處的歷史遺跡,以及記錄在古籍中的文字重現生機。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及藝術化呈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延續中華文脈。做好創新性發展,則要不斷補充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使之與時俱進,適應當今時代要求,解決當今時代問題。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式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要不斷探索與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與精華,比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為政以德、世界大同等思想,將這些價值觀念賦予現代內涵并與符合時代的傳播形式相結合,成為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重要依據。
中華優秀文化“兩創”工作的實踐路徑
在具體實踐路徑上,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工作首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其精神核心,不斷傳承和弘揚。在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工作中堅持守正創新,就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中國共產黨既是承續中華文明的使命所系,又是激活中華古老文明內在價值的再造者,既是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傳承者,又是引領與弘揚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工作全程都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工作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堅守中華民族立場,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種深刻的、持久的、具有根源性的文化,它構成了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歷經漫長的歷史演變,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貌、民族品質和民族精神,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堅定信念和勇于擔當的精神。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全民族對共同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的認可會形成強大的團結一致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的動力來源,也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實力。我們應該秉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現代思想與其相結合,以此來構建一種新的中國精神,以及一種更加強大的中國擔當,為實現民族復興而不懈努力,為世界發展貢獻出中國的智慧和力量。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同時,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實現“兩創”的關鍵所在。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可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只有植根于中華文明,從中汲取豐富營養,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適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特點,才能在現實中扎根于中國大地,從而獲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新的生機活力。同時馬克思主義思想也賦予中華文明以活的靈魂,兩者相互成就。一方面中華文明的獨特性能夠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深植于中國歷史及當代。另一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維方式,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和豐富性,能夠把它們的精華提煉出來,以此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世界展示出更加可靠、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客觀存在的諸多契合點使兩者的結合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且可升華生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新形態。除了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兩者契合之處外,在更廣闊的思想文化層面兩者還有不少的融通之處。比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建設大同社會的思想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相結合,形成小康與共同富裕的理念;知行合一、以知促行的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相結合形成重視調查研究的理念等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工作還要注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文化相結合。中華傳統文化是在農耕文明基礎上形成的,近代以來,歷史的火車頭多由工業文明驅動牽引,特別是進入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后,新科技在推動社會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工作,就要注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文化相結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價值觀是不可或缺的,它不僅體現了科學探索的精神,更是當代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激勵我們追求真理,勇于挑戰,勇于創新,勇于擔當,勇于開拓,勇于進取。
增強自我批判意識、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精華是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式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保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繼與發展應該具備廣闊的視野,海納百川的態度,故步自封無法建設國際性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體的前提下,保持開放姿態,充分借鑒吸收一切當代文明的優秀成果如科技科學、權力監督現代文明等,并促進本土化是“兩創”的重要保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廣泛吸收外國優秀文化,在交流互鑒之中形成的。它不同于西方中心論及優越論的觀點,同時也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固步自封,而是更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強調不同形態文明之間的平等分享和交流互鑒。費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明交流原則,在當今世界仍然被廣泛采用,成為人們對待不同文明的重要準則。“各美其美”是對自我文明存在價值的自信與肯定;“美人之美”是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不同族群文化;“美美與共”指的是以和而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不同文明間的差異;“天下大同”指不同文明應相互取長補短,最后天下趨于大同。不同文明之間應以文化交流為基礎,消除文化隔閡,促進文化互鑒,展示中國特色現代文明的價值,共同探索現代文明的發展道路,并與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學習,共同建設世界文明的大花園。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的發展創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理解和高質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式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鍵。在新的起點上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堅持做好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二次結合,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精神的結合,同時充分吸納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這樣我們才能不割裂歷史,不僵化保守,尊古而不復古,立破并舉,在延續歷史中開創未來,把中國從一個文化大國建設成為一個文化強國。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
相關鏈接
??? 【時代青音】陳先達、臧峰宇對談:如何在時代語境中推進文化的實踐轉化
??? 【時代青音】唐任伍:正確把握理論深度與網絡大眾化傳播的關系
??? 【時代青音】黃陽華:夯實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
??? 【時代青音】金民卿:新時代“兩個結合”的原創性理論貢獻
??? 【時代青音】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