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唐任伍(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處在爬坡上嶺階段,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需要研究和探討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尤其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兩個結合”,有大量鮮活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需要進行科學回答。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也都要理論工作者去解疑釋惑。
深刻的理論需要創新,鮮活的實踐需要總結,理論只有經群眾掌握,才能變成物質力量。因此,如何處理好理論深度與大眾化傳播之間的關系,通過小切口彰顯大境界、通俗幽默地表達大道理,成為理論宣傳、信息傳播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不同層次、不同群體,尤其是最基層的群眾對理論和政策的具體需求是不一樣的。經典著作滿足了高中級領導干部和專家學者的需要,但與當代中國偉大實踐同頻共振的黨的創新理論,只有飛入尋常百姓家,為“尋常百姓”解決問題、化解難題、引領方向、指導實踐,科學的創新理論才有生命力,才能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科學的理論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
在信息化傳播迅速、自媒體特別發達的今天,人們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快餐消費時代”,信息海量、娛樂至上,一些淺層、沒有深度的文字充斥網絡媒體,思想內涵豐富、理論韻味滿滿的東西太少。如何將黨的創新理論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去講清楚,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大道理,這是信息化時代理論宣傳工作者的責任。
實際上,理論深度與大眾化傳播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互為支撐。深刻的理論來源于人民大眾的實踐,只有不斷拓展理論的深度和廣度,用“大眾話語”說清“理論話語”,理論才能真正變成人民群眾手中的尖銳武器,才能使人民群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好二者的結合,需要把握下列三招:
一是形式上要生動活潑。科學理論宣傳與傳播需要模型和數學,但現在一些理論和宣傳工作者,張口閉口模型公式,動輒搬弄一些西方的模型,似乎無模型公式不成文,一些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可以說清的道理,也套上一些模型貌似高深,七拐八繞地說了一大堆形式上花里胡哨的東西,基層民眾說這樣的理論是好看不中用。老百姓討厭凡事格式化、八股文,總喜歡大點里套小點再套小小點,老百姓看不懂,如何讓理論深入人心、武裝頭腦。因此,深刻的理論需要生動活潑的形式,多一些開門見山,少一些穿靴戴帽,有理講理,有事說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讓老百姓看得懂、記得住,才能變成物質力量。
二是語言上要通俗易懂。深刻的理論要被群眾所接受和掌握,就需要用適應聽眾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習慣,用大多數人能聽懂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表達出來闡釋清楚。毛澤東同志在講《矛盾論》時,為了說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個論點,以“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而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這一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了“內因”和“外因”這一復雜的哲學問題,拉近了與“泥腿子”的距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理論大廈在構建過程中,常常以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學得會的用典、故事、妙喻闡釋清楚深刻的理論問題。譬如:用“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比喻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用“敲鑼打鼓”批評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的錯誤思想;用“堅如磐石”比喻堅定反腐的決心信心;以“石榴籽”作比喻闡述56個民族必須緊緊地、實實地、巧巧地抱在一起,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繁榮,等等。一個個意味深長、充滿哲理的典故,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的妙喻,發人深省、鞭辟入里的故事,語言精練、質樸自然、娓娓道來,沒有說教,沒有居高臨下,如行云流水,不刻意雕琢,渾然天成,將深刻、深邃、厚重、宏大的思想和理論,通俗易懂地以大道至簡、直擊心靈的力量,入腦、入心地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
三是思維上要守住根本。發展中國的事業,解決中國的問題,需要學習借鑒外國先進的理念,但“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國人對中國面臨的問題和需要解決的難題心里最清楚、最有發言權,因此歸根結底需要中國人立足于中國大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用中國字畫出中國景、寫出中國味,并且讓外國人欣賞中國韻味。這就要求廣大理論工作者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既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食洋不化。毛澤東同志曾嚴肅批評了一些理論宣傳工作者“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這種完全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精神的極壞作風”,批評了“只會片面地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個別詞句,而不會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學風。這些經典論述,今天依然值得我們在做好將深刻理論與網絡大眾化傳播結合上好好學習。
當然,深刻理論可以進行大眾化、通俗化傳播,但不能取悅化、庸俗化。隨著各種新媒體平臺方興未艾,一些理論宣傳借助這些平臺,起到了更好地占領陣地、贏得受眾的作用,受到了人民群眾特別是年輕受眾的歡迎。但如果理論本身不夠“硬”,把大眾化、通俗化誤認為庸俗化、取悅化的刻意迎合,以語言上裝嗲賣萌、形式上花里胡哨、身段變細變“軟”來吸引流量,也會令人生厭,久而久之,會進一步激發受眾對理論的逆反。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
?
相關鏈接
【時代青音】陳先達、臧峰宇對談:如何在時代語境中推進文化的實踐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