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權達(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副院長)
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題為《建設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主旨演講。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這個里程碑式的時間節點上,習近平主席的演講站在歷史的高度,以俯覽全局的視野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既往成就做出全面回顧,對寶貴建設經驗做出深刻總結,并面向世界各國做出一份鄭重莊嚴的承諾。通過習近平主席的此次演講,以及他此前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論述,充分體現出“一帶一路”建設在10年風雨兼程、砥礪奮進過程中的“變”與“不變”。
“變”的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從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不斷向外圍擴展。如今,“一帶一路”合作從亞歐大陸延伸到非洲和拉美。這是過去十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影響力不斷擴大的具體體現。“一帶一路”倡議以古絲綢之路沿線為起點,但其所具有的開放包容性,決定了它必將向世界其他地區輻射。經過10年的合作拓展,非盟已成為第一個與我國簽署“一帶一路”規劃類合作文件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幾乎所有與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都與我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非洲目前已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力量;拉美地區自2017年被正式納入“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以來,已有22個國家與我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中拉在諸多民生領域順利開展一系列合作項目,巴拿馬阿瑪多爾會展中心、秘魯的錢凱港、阿根廷的“基塞”水電站等一批大型項目成為中拉“一帶一路”合作成就的樣板與典范。
“變”的是“一帶一路”建設從規劃藍圖落實為一項項具體成果。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用生動的語言勾勒出這樣的動人畫面:奔行在鐵路上的列車,馳騁在公路上的汽車,聯通各國的空中航班,劈波斬浪的貨輪,快捷方便的數字電商;一座座水電站、風電站、光伏電站,一條條輸油、輸氣管道,越來越智能通達的輸電網絡……“‘一帶一路’合作從‘大寫意’進入‘工筆畫’階段,把規劃圖轉化為實景圖,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與五大洲的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合作結出了豐碩果實。眾多參與共建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順風車”,享受到了切實的合作紅利。通過務實合作,實現各國共贏和共享發展,這正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所在。“‘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隨著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白俄羅斯中白工業園、中歐班列、中老鐵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的落成運行,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在經歷了從無到有、由點及面之后,已經從謀篇布局、協商共建的量變階段提升到合作共贏、效益共享的質變。
“變”的是“一帶一路”建設從基礎設施框架共建發展至技術、標準、規則和民心互通。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指出:“‘一帶一路’合作從硬聯通擴展到軟聯通。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指導原則。”基礎設施“硬聯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開展合作所需的制度框架、規則標準、資金融通、民意基礎等合作環境同樣不可或缺。此次高峰論壇上,不少國家代表也提出希望就建立更加有利于經濟活動的營商環境與中方開展共建。10年來,我國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目前已與29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2份自貿協定,與65個國家標準化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7份標準化合作協議,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心相通也是至關重要的軟聯通。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教育、文化、體育、旅游、考古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設立了“絲綢之路”政府獎學金,打造了“魯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切切實實加強各國民心相通工程。
“不變”的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繼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堅定決心。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指出:“我們深刻認識到,人類是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而“一帶一路”正是實現這一宏大目標的重要實踐平臺。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論”,擯棄零和游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中國愿繼往開來、勇毅前行,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迎接共建“一帶一路”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新發展,推動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不變”的是“一帶一路”建設中所蘊含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中國智慧。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指出:“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成事、辦好事、辦大事。只要各國有合作的愿望、協調的行動,天塹可以變通途,‘陸鎖國’可以變成‘陸聯國’,發展的洼地可以變成繁榮的高地。” 10年來,“一帶一路”建設一直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這一原則之思想基礎牢牢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土壤中。習近平主席曾引用孟子名言“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來說明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他也曾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學習,強調“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強調“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正是這種見賢思齊、海納百川的學習精神,正是通過交流互鑒,才能讓文明充滿生命力。因此,“一帶一路”建設應該是成員國的合唱,而非獨唱。
“不變”的是“一帶一路”倡議對于歷史人文精神的汲取與弘揚。“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能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強烈反響與認同,成為具有包容性的巨大發展平臺,離不開它背后深厚的歷史淵源與人文基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習近平主席一直十分重視“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淵源與時代內涵,曾在多個重要場合對此加以論述。在2017年舉行的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他就曾指出,歷史上東西方交流的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習近平主席在此次演講中講到過去10年值得總結的經驗時,再次提出這一觀點,揭示出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是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正是根據古代絲綢之路留下的偉大財富和寶貴啟示,與各國人民的發展訴求相結合,讓絲路精神繼續發揚傳承,歷久彌新。
“不變”的是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向世界做出的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習近平主席曾這樣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誠心誠意對待沿線國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們不需要拍胸脯、夸海口,而是要誠懇、嚴肅地兌現承諾。言必信、行必果。”這一指示,已成為檢驗“一帶一路”建設工作成效的基本要求與合格標準。在此次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在這里,我們看到不是籠統的方案,而是一個個明確的目標、一組組具體的數字: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將各設立3500億元人民幣融資窗口,絲路基金新增資金800億元人民幣;實施1000個小型民生援助項目;落實“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到2030年為伙伴國開展10萬人次培訓;未來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聯合實驗室擴大到100家……一樁樁、一件件實實在在的工作安排,充分體現出我們在“一帶一路”合作中對成員國一以貫之的誠意,以及恪守承諾、說到做到的負責任態度。
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具有承前啟后的重大意義,是在“一帶一路”建設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之際所作出的重要實踐總結和理論探索,也是我們在下一階段高質量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工作的理論指導和精神指引。新的征途已經在眼前展開,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主旨演講精神和關于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論述精神,進一步擴大“朋友圈”,繪制好“工筆畫”,對接好“硬聯通”與“軟聯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贏的原則,為實現民族復興和推進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奮斗。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
?
相關鏈接
【時代青音】陳先達、臧峰宇對談:如何在時代語境中推進文化的實踐轉化
【時代青音】杭州亞運會:探索大型綜合性賽事成功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