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孔川(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東吳智庫研究員)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凝聚黨心、民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兩個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深化了對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是具有新的文化內涵、文化形態、文化特征的有機統一整體。
從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文化內涵來看,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加強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友愛團結互助的文化環境,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塑造了新的文化生命體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文化內涵中,馬克思主義是魂脈,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的根本所在。“兩個結合”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一方面包含馬克思主義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另一方面包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其文化內涵的本質就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從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文化形態來看,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成功探索走出了基于自己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孕育生成契合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并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式現代化在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的同時,在構建現代化文化形態方面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更加重視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自信自強和開放包容的有機統一,獨立自主又胸懷世界,自強不息又海納百川,培塑敢拼敢闖的斗爭精神和兼容并蓄的博大胸襟。
從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文化特征來看,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鮮明文化特色。不忘本來是新的文化生命體的承繼。中華五千年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傳,成為中華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新的文化生命體深深扎根于中華五千年文明,從中華文明中孕育成長,汲取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尤其是弘揚和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忘本來就要牢記新的文化生命體是從中華五千年文明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文明的繼承更新,而不是文明的斷絕割裂。吸收外來是新的文化生命體的融合。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內部各種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是中華文化對世界不同文明的兼收并蓄。對中華文明而言,馬克思主義也是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并在中國共產黨的不懈奮斗下,成為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中華文明吸收外來文化最成功的典范。面向未來是新的文化生命體的創新。作為新事物,新的文化生命體本身就是文化創新的產物,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創新基因,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文化創新的新要求。文化創新是新的文化生命體的發展動力,更是新的文化生命體面向未來不斷保持生命活力的關鍵。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
?
相關鏈接
???【時代青音】陳先達、臧峰宇對談:如何在時代語境中推進文化的實踐轉化
???【時代青音】唐任伍:正確把握理論深度與網絡大眾化傳播的關系
???【時代青音】金民卿:新時代“兩個結合”的原創性理論貢獻
???【時代青音】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