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陳勁(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陳元志(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技與產業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現代化。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影響國家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變革具有重大影響,應全面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需要。
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技創新
經濟現代化為現代化強國提供物質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對加強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出“三個著力”的要求,即“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致力于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經濟體系,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經濟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迫切需要來自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迫切需要引領性創新發揮突出作用,夯實支撐引領性創新的科技自立自強體系。具體來說:一是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二是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三是運用系統思維,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度融合,以農業科技的現代化推動農村和農業現代化,以資本、知識、人才、生態等要素為紐帶,促進鄉村創新系統和城市創新系統的融合共創,建設創新主體間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區域創新共同體。
支撐共同富裕的科技創新
共同富裕是我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實現共同富裕亟待破解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因此,科技創新要將“科技創富”與“科技共富”相結合,按照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共同受益的路徑,通過產業包容性、區域包容性和社會包容性,促進教育要素、科技要素、金融要素、制度要素、市場要素的全面賦能,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激發全體人民的主觀能動性。在共同富裕視域下,科技創新的價值取向由單純的經濟價值向兼顧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轉變,科技創新的主體也由企業拓展為以人民為中心的萬眾創新格局,在區域創新上更強調要素共享與能力協同,在產業創新上更注重跨界合作與深度賦能,在企業合作上更注重大中小企業協同共創與融通創新,為人民生命健康、人口老齡化、重大災害事故風險防控、綠色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重大需求提供系統化科技解決方案,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支撐和平發展的科技創新
和平發展是中國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這里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方面,追求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國人民的共同意愿,中國將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安全發展是和平發展的底線,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確保安全發展是現代化強國的前提條件。新時代國家安全體系涵蓋國土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軍事安全、數據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等多領域,對科學技術提供戰略支撐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需求。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應以健全的新型舉國體制突破“卡脖子”問題,助推中國科技實現“去依附”,確保和平發展的安全性。
支撐先進文化的科技創新
科學文化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方向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面向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應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引導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遵循科學發展規律的氛圍,倡導愛國、敬業、精益、專注、寬容失敗、誠信守法的文化。
支撐生態文明的科技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按照綠色發展的理念,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要求建設美麗中國,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土更凈,既是人民群眾的民心所向,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職責所在。為此,應統籌好經濟發展和保護、建設、恢復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將我國生態環境的總體質量提升到能夠匹配現代化強國的水平,探索以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努力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這就需要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利用強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促進生產領域節能降碳和生活領域簡約低碳。為了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應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雙管齊下,圍繞源頭減量、能源替代、節能提效、回收利用、工藝改造、碳捕集等減排路徑進行技術攻關,加快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
支撐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科技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到二〇三五年要“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要“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其中,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創新治理的現代化關乎科學發現、技術開發、市場發展的全過程,涉及政府、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個人、社會團體等諸多利益主體。現代化強國對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明確了“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新目標新要求。應對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開展有組織科研,大幅提升體系化的攻關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盡快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這就需要依托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完善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改進科技倫理、科技評價和科技人才的發現、培養、激勵機制等,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另一方面,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與運用,為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特別是數字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和參與度,增加公共服務的精細化和響應度。
(本文系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軟科學研究項目:科技自立自強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上海策略研究(22692118100)的階段性成果)
?
相關鏈接:
【理響中國】從生態文明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現代化問題的科學回答
【理響中國】推動“五個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拓寬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理響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世界發展新境界
【理響中國】推動綠色發展,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