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汪金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李世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社會治理是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主體通過不同方式,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范,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行為過程。社會治理彰顯于治國理政理念和實踐,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2020年,我國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實現“雙碳”目標,是在新發展格局下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就需要推動新時代社會治理理念、模式、工具和目標等多層面的轉型升級。
“雙碳”目標推動社會治理理念轉變
“雙碳”目標推動社會治理理念轉變,要求貫徹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理念。在過去較長時期內,粗放型社會發展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壞,環境代際成本加大。事實證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社會發展方式不可持續,必須加快轉型升級,通過技術進步、治理優化等方式來提高社會發展效益。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多主體的治理理念也應發生轉變。首先,政府是社會治理的主體。“雙碳”目標要求政府破除唯GDP政績觀,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自覺地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其次,企業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雙碳”目標要求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時,加快高耗能、重化工等產業去產能和重組整合步伐,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再次,社會組織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在“雙碳”目標的要求下,社會組織應重視源頭防治,注重將“綠色+”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推動產業結構、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的綠色化轉型。最后,個人是社會治理好壞最為直接的感知者。“雙碳”目標將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推廣到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在思想意識上改變人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消費觀念,塑造生態友好、綠色節約意識,推動公眾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構建。
“雙碳”目標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創新
“雙碳”目標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創新,要求從傳統的區域“地理空間”治理向現代的網絡“流動空間”治理轉變。新治理模式強調“五位一體”的治理效能,推動治理機制從“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轉變,竭力打造“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多元化社會治理體系。首先,強調多元治理主體的基礎作用。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前提下,“雙碳”目標激發社會自治和能動力量,倡導提供高質量、差異化的社會公共服務,實現從政府主體的單一管理,走向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推動社會治理的“社會本位”。其次,發揮多方治理客體的協同作用。“雙碳”目標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生態空間和地域空間治理局限性,重視領域和地域間協同治理,形成支持創新、服務創新、保護創新的新機制,不斷增強社會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再次,形成多維治理結構的網絡關系。踐行“雙碳”目標,需要完善政府部門間、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間的網絡關系,構建同級政府部門之間特別是跨行政區域政府部門間的溝通機制,通過彼此間的增權賦能來提高各治理主體的自主權。最后,注重多重治理環境的輔助作用。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注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重治理環境的革新和構建,充分發揮多重治理環境的輔助作用,形成夯實“雙碳”目標的善治環境。
“雙碳”目標推動社會治理工具革新
“雙碳”目標推動社會治理工具革新,要求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剛性”向“韌性”轉變。面對綜合性“雙碳”治理目標,社會治理工具要變硬約束為軟引導,變強制服從為服務感化,合理引導社會輿論,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風險。首先,推動市場化手段革新。合同外包和特許經營等形式是常見的市場化手段。“碳交易”促使環境保護與治理回歸市場時,更加注重通過用者付費和憑單制來防止資源環境過度開發和利用而造成社會環境貧瘠,可有效轉移社會治理過程中的阻力。其次,推動行政化手段革新。行政手段是政府進行社會治理和提供社會服務的重要途徑。“雙碳”目標促使政府創新社會治理法律和政策工具集,鼓勵多元化主體參與“雙碳”目標治理時,針對不同領域選擇不同的政策工具,有效保障政府治理行為的合法性。再次,推動社會化手段革新。社會化手段是進行社會治理的重要工具。實現“雙碳”目標,政府應更多地融入社會實踐,調動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通過“權力下放”來匯聚社會治理力量,有效提高環境治理的合力。最后,推動新技術手段運用。新技術手段運用是社會治理未來發展趨勢。“雙碳”目標的實現要依托以創新驅動為導向的經濟體系建立,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構建社會治理智慧化平臺,推進信息資源一體化,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深入分析研判當前環境,提高“韌性”服務能力。
“雙碳”目標推動社會治理目標升級
“雙碳”目標推動社會治理目標升級,要求經濟發展與環境承載力相協調,走綠色低碳、利益共享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踐行“雙碳”目標,要緊緊依靠公眾,依法有序地組織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監督、人人共享”的治理目標。首先,人人參與是實現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雙碳”目標的踐行需要社會公眾廣泛參與。以夯實“雙碳”目標為契機,提高公眾參與社會治理意識,激發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熱情,善于從群眾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入手,以“微治理”帶來社會治理“大效應”。其次,人人盡力是實現社會治理的基本保障。“雙碳”目標完成需要社會公眾全力以赴。在進行社會治理過程中,只有公眾盡應有之義,行必要之舉,通過合作、對話和協商等方式,依法對社會活動和日常行為進行規范,才能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再次,人人監督是實現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雙碳”目標踐行過程需要社會公眾的廣泛監督。社會治理以常識常態為基礎,遵循法治約束和制度約束,遵循自然規律和系統相容性,加強對日常行為相互監督,才能降低社會治理成本,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效率。最后,人人共享是實現社會治理的最終目的。“雙碳”目標助推生態文明建設,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求。社會治理最終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追求雙贏、多贏和共贏的社會效果。共享環境治理紅利符合社會治理的本質,更有助于“雙碳”目標的完成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
在新時代背景下,“雙碳”目標賦予社會治理新的內涵,我們需主動適應時代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聚力創新社會治理,通過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工具等,全面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努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
相關鏈接:
【理響中國】從生態文明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理響中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現代化問題的科學回答
【理響中國】推動“五個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拓寬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理響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世界發展新境界